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凰 《语文知识》2011,(4):43-45
“再X也Y”构式是口语中常见的构式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再X也Y”构式中“再”和“也”的隐现问题,发现“再X也Y”构式中的“再”是可以省略的,省略后句子依然成立,但已非该构式;“也”也是可以省略的,省略后句子也依然能够成立,且仍是该构式,但是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主观极量构式“再X不过”中,变量“X”以A(P)和V(P)为主,少量N(P)也可以进入构式。构式有其明显的语义特征,即评述性、极量性、高情态性等。“再X不过”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基于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说话人对某一认知主体具有的“X”所及程度的主观极量评判。构式有“再X1X2不过”、“再X也不过”、“再也X不过”等变体形式。构式的衍生机制主要有“不过”的语法化与语用推理。从适用语境看,“再X不过”构式主要用于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具有意外功能、评价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X量 Y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格式。本文按“小三角”的研究思路 ,从结构成分、语义类型、语用价值等方面对“X量 Y量”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从构成看 ,“X”“Y”可以顺序组合 ,也可以逆序组合 ,可以连续组合 ,也可以间隔组合 ,有的组合成优势说法 ,有的组合却是劣势说法。格式中的“量”可以是物量 ,也可以是动量和时量。格式中有时省略量词 ,有时嵌入名词 ,有时扩展构项。从表意看 ,“X量 Y量”或表约量 ,或表选量 ,或表虚量  相似文献   

4.
"X不比YA"句的功能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洁 《天中学刊》2003,18(4):72-74
“X不比YA”作为比较句式“X比YA”的一种否定表达形式,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它既可以表差比,又可以表等比,这可以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平面进行验证。但无论是表等比还是表差比,这类句式对X、Y有一项共同的语义制约:X与Y的性质是趋同的。心理基础(类推作用的影响)、逻辑基础以及一系列的语用差异促成了它与另一种否定比较句“X没有YA”的共存。  相似文献   

5.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X一Y"是汉语中常见的结构之一。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以该构式的构件是否具有原型性和构式是否产生了浮现意义为鉴别标准,将"一X一Y"分为四个整合度:低整合度、次低整合度、次高整合度、高整合度。同时分析了该构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若)X/还好,/X,则Y"是一个对举假设复句构式,"还好"主要位于前一分句的句尾做谓语,其后都会有后续语句表明相反的情况,后项通过对举假设对前项"X/还好"起释因作用。"还好"在这个构式中既起到了推导作用,也强化了信息焦点,同时也为它的后续发展起到了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8.
"X比Y还W"格式是指表真实、实际比较的语法构式和表极性程度的修辞构式。修辞构式是一种具有修辞功能的虚比构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修辞构式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和参照点模型。认知联想的触发、形式的模因移植、认知经验的突破和意象图式的动态化促成了"X比Y还W"格式从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演变,使其具有了夸张的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X比N还N”是现代汉语差比句中较为特殊的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该构式和典型差比句“x比Y还A”,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X”的某一特质,意义相当于“X像N一样A”,或者“X很/非常A”.该构式对进入其中的“X、N”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根据“演绎-归纳-演绎”的方法,构式“X虽易,Y不易,且A且B”既有基式的常用类型,也有变式的扩展方式;从构件性质与构式层次看,构式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从句法-语义接口和话语-语用界面看,构式的表达功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对比与凸显劝勉,是关联理论“明示-推理”模型下的反预期表达;从构式理据与形成动因看,高频使用、框式替换、泛化类推是推动构式演化的基本动因和主要机制,当然,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和网络语言的快餐化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也是推动构式成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蹦dberg提出的构式语法解释领主属宾句这一类型的格式。重点分析“王冕死了父亲”这类构式的意义,这个构式的意义与动词意义的关系(即构式意义和动词意义的互动)。我们把这类构式称为“经历”构式,“经历”构式意义为:X经历失去(获得)Y。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描写语言事实入手,按“小三角”的研究思路,从结构成分,语义类型,语用价值三个角度对“不X不Y”结构,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从结构成分来看,能够嵌入“不X不Y”结构的“X、Y”一般是单音节,也有双音节乃至多音节,“不X不Y”结构构成两个停顿,两个停顿前后之前表并列,表因果或表假设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丹江话中有一种特殊的重叠形式:“X得Y得Y”,其中“得Y”可以多次重叠.文章从语形、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讨论这一重叠式,并说明其历史来源.  相似文献   

14.
“看得出来”是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里常出现的主观揣测性插入语。本文从虚拟位移构式性质和特点出发,探究“看得出来”作为“V+得出来”虚拟位移构式下的实体构式在哪些因素的作用下成为主观揣测性插入语,并进一步分析其作为主观揣测性插入语的语用功能,以及和其他“看”类揣测性插入语在认知方式上的区别。最后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现代汉语虚拟位移构式和现代汉语插入语连续统关系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X也好,Y也好”格式的分析,探讨了此格式的语法意义和语用表达功能,并探讨了“X也好,Y也好”格式的表“情”功能。“X也好,Y也好”的格式意义是表示“例举”,是对某一范围内的人,事、物、方式、情状等进行列举说明。强调范围广、情状复杂。“X也好,Y也好”格式的语用功能就在于,它以“例举”的形式表明所列举项(可以代表人、事、物、方式、情形等)的差别是不重要的,在一定范用内是“任意”的。“X也好,Y也好”格式除了在篇章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外,还具有表明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的功能,它表明说话人只看重“X也好,Y也好”后续成分中的事件、活动及结果。  相似文献   

16.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小三角”理论对网络“X人”进行“表—里—值”三方面的动态探究发现,“X”为双音节时,构词功能最强。从语里层面上看,“X人”具有多种句法功能,在语义上具备动作行为和心理态度特征义。在语用方面,这一构式除了具有表达和心理价值层面的独特性,还具有突出焦点的作用。作为具有语言经济性特征的词语模“X人”构式,在满足大众求新求异与从众心理的同时,受到网络媒体的推动,从而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因果与条件、充分与充要、主动与被动等三个角度对“无X不Y”格式及其变式“无X无不X”进行描写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无X不Y”格式本身及对嵌入成分的选择和制约在不同条件下有各自的特殊限制条件,不能笼统地理解为“所有的X都Y”或“没有X不Y”;另外,本文还揭示了其变式“无X无不X”中所包含的虚拟语气因素并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主观量”是语言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构式”强调的是规约化的语言成分及其关系,也是主观量的表达手段。“没有(X)比Y更W的(了)”是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的主观量构式之一,构式各组构要素对其主观大量义起促进作用,否定副词和比较构式的叠加更使得构式表主观极大量义。对主观量构式“没有(X)比Y更W的(了)”从主观性、组构要素、主观量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主观量构式的二语教学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X比(Z)最Y还W”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一种特殊的构式.该构式的量度特征表现为“主观赋量”、“完型分析”和语势强调;具有一系列与主观性相关的构式特征:夸张语义、递进褒贬、反预期性以及反语使用;类推和认知心理的双重作用是构式产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