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国富 《中国语文》2013,(1):25-34,95,96
本文利用构式语法和语法化有关理论,通过对汉语"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过程、机制及其动因的研究,回答"语法构式是固有的还是显现的"这一理论问题。"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路径为:越+处所名词>越+普通名词>小句,越……>越……越……>越来越……。"越来越……"构式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语法构式是显现的,而非固有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改变将伴随新的构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比N更N"结构进行了深入阐述,开创性地认为其具有独立的构式身份,并重点论述了"比N更N"构式的构式义、"N"的特征及构式的理据性,说明构式语法对于汉语新型构式的可操作性及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家在20世纪木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Adele E.Goldberg将构式定义为独立且唯一的形式与意义的对应体。它的提出引起了语言学家对以往配价理论的反思,国内学者开始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构式语法应用于零散汉语语法现象分析的初级阶段,接着是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的理论构建及可行性探讨阶段,最后是理性衡量构式语法的价值与局限及将其应用于汉语教学的深化阶段。尽管构式语法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分析理论,真正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构式语法理论被引进国内后,发展迅速,成为汉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此,参考汉语言研究的权威期刊中有关构式语法的研究,从理论的引进和初步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三个层面对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进行回顾,并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对未来的构式语法研究提出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对汉语"十足X"的核心义及其评价语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十足X"构式中,"X"的词性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动词。"X"作为形容词是进入这一构式的常规现象。当名词和动词进入这一构式时,进行了形容词化特征,具有了形容词的含义,因此可以相融于这一构式。"十足X"的核心义和情感色彩都是对评价过程中的事物性质的高度表达。  相似文献   

6.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构式语法的研究方向、主要特点,论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迅速且比较成熟的语法理论之一,梳理与之名异而实同的中国本土研究有利于该理论方法的引进运用和中国化发展。在引进之前,中国本就有大量与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名异而实同的理论探讨与研究实践,公孙龙以"二无一"为分论点的"变非不变"思想所完整体现的就是构式语法理论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以及基于用法的研究模型等观点;"黎派"中也有"形义配对""词不标类,见例知类""依句辨品,离句无品""格式"等理论观点和研究实践。它们能从根源上说明构式理论与汉语研究的内在契合、殊途同归,以及采用构式主义研究方法进行汉语研究的可行性与适配性,更能看作是构式语法中国化的良好先天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构式语法各流派研究中,构式化的研究思路独树一帜。近年来Traugott和Trousdale等学者将更多的语言演化现象纳入构式化研究的范畴,进一步扩展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范围,并且尝试以构式化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解释框架。但是,这一研究思路在构式化节点、构式化语境、构式化机制、构式固化、研究方法、汉语韵律语法、连续体模式、语言进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该研究梳理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注方言语法对普通话语法的影响,为人们更好地研究当代汉语语法的变异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对方言比较式"形+过+宾"进入当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做了考察,认为这一格式还处在引入共同语的初级阶段;其次,对这一构式的形式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语言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探讨了这一格式引入普通话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评述了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构式语法与汉语结合研究以及构式语法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构式语法是基于认知语言学之上的理论体系,构式是形式和语义的匹配,本文以大量文献为基础,简单介绍构式语法及其主要特征,和其研究方向。同时简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致使位移事件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但不同语言在具体表述的构式选择方面却存在差异。本研究运用认知构式语法对英汉语的致使位移构式进行探讨, 发现英语倾向于使用分析性较小压制力较大的构式, 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实证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容易受到汉语的负迁移而滥用分析性较大的英语构式。这应该引起外语教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特殊的跨语言现象,中动构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语言中。在该构式中,被动的参与者充当主语,而谓语动词却是主动形式。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及中动构式的界定标准,通过观察大量真实语料,发现汉语中也存在中动构式。中动语义具有跨语言的特征,并且能在汉语结构中得到实现,其中"V-起来-AP"构式是典型汉语中动构式。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证实了"V-起来-AP"构式的中动地位,并对该构式中动词和修饰语的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深化汉语中动构式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到家"构式在现代汉语当中有四个构式义,并且V+"到家"构式为其本原构式,其余三者均由此引申。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对该构式的引申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解决了以往研究对于A+"到家"和V+"到家"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的疑问。最后文章还从构式压制的角度对比了汉英"到家"构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3,(A2):19-20
语言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从多方面探讨其演化过程,近百年来汉语词汇中引入了大量外来构式,本研究以构式语法为理论视角,以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语言接触为理论框架,以"X控"、"X门"和"晒X"等构式为个案,探讨汉语中外来新构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现代汉语中的“着呢”这一语法构式的语法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着呢”采取的是一条凝固的语法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最为热门、最受关注、被公认为起着引领作用的一个领域,讨论这一研究领域的问题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2006~2015年间,《汉语学报》的语法研究文章数量多、内容也比较丰富,是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试图从语言事实出发,以构式语法、语法化、词汇化、话语标记、语义语用、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视角,对《汉语学报》汉语语法研究文章进行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解释汉语中名词临时充当量词的现象,认为词汇压制对"一+临时名量词"这一构式的存在具有解释力。数词"一"对进入该构式的名词具有压制作用,使名词临时具有量词的性质,且压制力的大小随着名词的不同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容器类、附载类凸显类形体类、特殊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