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驳倒敌方论点后,为什么还要援引《申报》新闻? 《“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前七段,首先揭露事实,引出谬论,然后层层深入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已形成了完整的驳论体系,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还要补上八、九两段呢?作者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驳斥对方论据,从而进一步摧垮反动论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鲁迅《“友邦惊诧”论》的反驳方式和反驳方法。《“友邦惊诧”论》运用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结合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 ,运用演绎反驳中的归谬法驳斥敌论论点“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运用归纳反驳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捣毁机关 ,阻断交通……社会秩序 ,悉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写文章应该有气势,所谓“一气呵成”、“文气畅通”,气所使然。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好个‘友邦人士’”,“好个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4.
对敌论战,鲁迅向来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友邦惊诧”论》正是鲁迅众多的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中的一篇。这篇近千字的文章紧紧抓住了反动电文的要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逐层加以批驳,既揭露了“友邦人士”的真面目,又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奴才相。仅以一击把电文批驳得体无完肤,使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阴谋和实质大白于天下,真是精悍犀利,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5.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时事短评 ,它以强烈的革命义愤 ,具体、确凿的事实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爱国学生的无耻谰言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妄图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 ,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的驳论文。教学时可通过“三看敌论点 ,三学驳论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看敌论论点的出场。文章引出敌论论点 ,树立驳斥的靶子 ,有别于一般驳论文。一般的驳论文一开头就直接引出敌论点 ,使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神气十足的形象 ;而《“友邦惊诧”论》则是先摆形势 ,交待学生请愿的…  相似文献   

6.
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杂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笔锋犀利,语言泼辣,“像刀枪,匕首”,揭露实质一针见血。《“友邦惊诧”论》一在论证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7.
杨大忠 《教学月刊》2015,(Z1):86-88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鉴于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拿来主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从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内容艰深难懂,加上近代与当代文化的差异,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有些已经被清除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友邦惊诧”论》等,其中,《拿来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  相似文献   

8.
“惊诧”,是一种特定感情的表露:大概是由于意想不到的情况,引出了无比惊奇的感情,既奔涌于心间,又流露于嘴脸。《“友邦惊诧”论》中所摘引的蒋介石授意的那则通电特别指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看来洋大人的惊奇感情是格外奔放的,远远超过一般,已经惊奇到了说不出的地步了。可是,触发他们的媒介却是这样微不足道;学生请愿当中出现的“一点纷扰”。因“一点纷扰”而“莫名惊诧”,洋大人这番不同凡响的表现是大可玩味的:此“惊诧”真耶,假耶?  相似文献   

9.
摹声以画骨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两次摹拟敌人说话的口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除义正辞严地正面批驳敌论之外,还注意不时地变换口气,抓住其本质,运用摹拟的手法,将敌人的丑恶嘴脸,勾画得惟妙惟肖。“读书呀,读书呀……”这是对“国府”大人老爷“教导”学生莫问国事“安心读书”腔调的摹拟。作为一国之政府,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能保证学生安心读书应该算是件好事,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侵占东三省,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大片国土沦陷,而这时候政府却反过来“教  相似文献   

10.
解析文章标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题解析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文体分析法。抓住题目中体现文体特征的词语,认识该课文体,然后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去分析课文。比如《记一辆纺车》,“记”是记叙文特征;《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谈”、“论”都是议论文的特征。讲《谈骨气》,就可以根据议论文“提出论点、论证过程、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分析、掌握《谈骨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包括《什么是知识》、《“友邦惊诧”论》、《太阳的光辉》、《论各尽所能》、《散文重要》五篇议论文,还有一篇知识短文《立论和驳论》。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三年级读写训练要求着重培养议论能力,因此,本单元是全册的重点单元。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驳论性的杂文,全文仅一千一百字,可是气势磅礴,语言锋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这篇文章在反驳艺术上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抓住要害,层层深入,致命一击。射箭要有靶子,批驳要摆出敌论。文章的开篇就通  相似文献   

13.
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会对他那简洁的笔调、精炼的语言有深刻的印象。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写作品,“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作文秘决》)然而鲁迅却常在他的作品中不惜笔墨地运用重复法。 先请看他的杂文吧!他在《“友邦惊诧”论》中曾这样写道:“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生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  相似文献   

14.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收入《二心集》的一篇杂文.在本文中,作者善于抓住论敌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中心层层驳斥,把论敌驳得体无完肤.正如郁达夫所说:“鲁迅的文体简炼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在语文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搞好鲁迅杂文的分析和教学,是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以《“友邦惊诧”论》为例,谈谈教学鲁迅杂文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一)鲁迅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简约严明。他惜字如金。他的语言不仅组织无比地严密,而且断义也出色地明确。“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呐喊·故乡》)“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二心集·“友邦惊诧”论》)  相似文献   

17.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  相似文献   

18.
立意八法     
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讲究立意。刘勰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文心雕龙·总术》)要想使才思通达,立意深刻而新颖,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此外还必须通晓立意的技巧与方法。对比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了比较,就有鉴别;有了比较,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化。鲁迅《“友邦惊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在开头指出这次学生请愿的背景后说:“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这里的“安心读书”是针对蒋介石的谬论而发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  相似文献   

20.
《“友邦惊诧”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罪名,……”解释这一句,“不道”是关键词语。课本、教参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都以“不料”为注,如果此注得其确解,那么原句便成了对于那种通电诬罪颇出鲁迅意外的表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