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形象的价值取决于创作主体生命体验渗透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创作主体生命体验还应该是独异而别出心裁的。只有当这种独异而别致的人生感悟在某个契合点上妙巧地注入学形象的胚胎之中,才能使学形象开始呼吸生长,并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艺术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华兹华斯在作品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学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对他生命意识的研究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忽视现象。从哲学思考和学创作的命题出发,在西方社会和宗教化的背景下,对他的生命意识作比较详细的研究,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为整体的存在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实质。艺术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凸现了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它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笔认为,艺术家通过他的个人作品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个人的审美感受,而且赋予作品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审美理想是创作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①。本主要浅谈艺术创作对于创作主体的意义和价值,以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品格,证明人在艺术中获得最本真的存在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5.
谢榛诗歌审美主体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主体建构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作是主体心智的果实。艺术作品烙印着创作主体独特的心灵印记。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以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笔触,对创作主体胸襟的建构作了积极的和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从作转向本和读,后现代主义提出“作之死”,推翻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中心论,但是主体的缺失却使学研究和评论陷入语言表征的危机。在新的世纪反思叙事学创作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创作主体的审美反映过程、审美心理定势以及叙事方式等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作并没有死,他只是“无言”于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困境。然而作的退隐、意义的消解导致学艺术的合法化危机,从学研究的本体论和目的论出发,我们应当重建创作主体的地位,并藉此在被解构了的本废墟上建构新的思想,寻求相对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学创作的角度论述创造主体的思维特征:超越性、能动性,并由此谈及自己对创造教育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全面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在潜意识的积累中培养创造思维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谢有顺的学姿态是独特的,首先他是读是学爱好最后才是批评家,个人的写作状态处于游离状态,游离在作家与理论家之间,时刻呼唤当代大师梦想未来。这样的姿态得到了作家的尊敬和理论家们的宽容。他的梦想是给作品带来生命。他的学姿态给当今坛带来另一种新的气象,蕴含了一种有颠覆力的预言。即使他很有才华,但他也有关注的空白或说不愿深入的领域:比如说今天中国作家们并不太自由的物质精神人际关系生存环境,还有评价标准的过分格式化和泛化,以及对学史权力的忽视等等,这些都埋下他写作困境的伏笔。我的疑问是,他身上浓厚的大师情结,过分寻找追求大师的激情,会不会使自己成为造神运动中的一颗棋子?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问题,学术界尚缺少研究。本文认为:创作主体的生命驱力及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起来的向往自由的创造天性,是其互动的直接的动力来源;创作主体综合多种自身因素的自足而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及其功能,是互动趋向平衡又打破平衡并产生正面效应的内控机制;创作主体艺术思维的综合作用和多层次运动,是互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创作主体的想象、灵感、无意识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互动的具体动因。同时,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的互动无论是对创作主体自身建设、对创作的顺利完成,还是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提升均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07年-1918年,鲁迅对文学的思考呈现出深刻的变化。1907年前后,鲁迅更多地关注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和张扬文学本体的社会职能,之后,他在深切的生命体验中意识到了接受主体以及作品形式对于创作目的(启蒙)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创造了“去语障解心囚”的小说格式并生成深邃的小说意境。  相似文献   

11.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后世读者对此论文不断地阐释、认同与接受。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从创作学角度提出一个新概念“创作介体”,这是以往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中所忽略的,却是中国文艺的一大特色,并对文艺创作和研究产生着深刻影响。以近年重庆文艺创作实践与经验为例,来论证“创作介体”对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载体、创作受体四个方面的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雅说”的现代美学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美学雅俗论中的一个范畴,“雅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人生美学方面要求人的言谈举止都应质彬彬、温尔雅、谦和大方、有度有宜,有谦谦君子之风,即所谓“雅通达”、“旷达雅”。二是从艺美学方面要求艺创作应追求质兼顾、质兼善、质兼美、“尽善尽美”;在审美意旨与审美风貌的营构与熔铸上,应追求道合一、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4.
在严峻的阶级斗争氛围和政治所支配的文学规范的双重驱动下,创作主体依附干主流的政治观念,以战争的心态看待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空间,在创作中主题先行,无视文学的独立品格,将其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这些都反映在文本创作中并使文本呈现相应的叙事形态.尽管创作主体拥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在创作中也调动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积累,却无法消除文本主题性、结构性、逻辑性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时空观念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时空观对生命自由的追求深刻揭示出作为艺术重要载体的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与本质诉求,对于文学创作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主体素养问题始终是文艺学的一个带有原点性质的基本问题。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转型期以来,一些作家受到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语境的影响,疏离生活、厌弃知识、拒绝崇高、迎合时俗、游戏语码等倾向渐成风尚,致使当代文坛充斥着大量的低劣庸俗之作。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高度重申作家主体的综合素养意识,以便正本清源,从源头上救治总体疲软的创作颓势。  相似文献   

17.
贬谪以后文学创作的自觉使柳宗元对文学创作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他认为创作主体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二是读百家书,旁推交通。三是感激愤悱,伸以歌咏。可以说柳宗元对创作主体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这些论说不仅对当时的古文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灌注了新鲜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弥足珍贵的一份理论遗产,确实值得后人珍惜。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以来,红旗渠以其巨大的精神价值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文学创作活动始终伴随着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创作实践亦在随后的岁月里愈加丰富,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深入认识并持续挖掘红旗渠题材的文学价值,把握这一题材创作的变化规律,可以丰富人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认识,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繁荣该领域的文学创作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创作既有文学创作的共性,也有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儿童文学创作的共性是,它和成人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主体和对象的和谐统一、生命融合。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是由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不一致性(主要是读者的特殊性)决定的,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读者(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和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二重性、创作对象的限定性、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创作风格的空灵性、语言表达的浅近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魅力正是通过生动的创作体现出来的,文学中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往往别含深意,它在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时,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它使得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又影响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语言加以雕琢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