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名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可是美国客人们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遇到一门课程,我们势必要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紧扣的是教育价值问题;学什么和怎么学,追问的是教育的实用性问题。教育的价值问题指导课程的定位,教育的实用性问题决定课程的学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少数青少年学生情感冷漠、行为异化,甚至重大犯罪事件一次次震惊着社会。作为教育,我们总是不断地问自己也问同行:今天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承载了太多美好期望的教育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围绕着这些事件,公众的讨论焦点有的在痛惜和谴责,有的呼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指出家庭、学校和卒十会要高度重视尊重生命的教育。无疑,这些都是对的。但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应该归结到:这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人的素质形成的环境缺失情感教育所致。  相似文献   

4.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而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优化提问,让提问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让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5.
花人擅胜诗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或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女友(或妻子)问男友(或丈夫):“如果我和你的母亲同时掉到水里.你在只能救一人的情况下,你先救谁?”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几千年的问题,古代女亍一也经常问男子:“我比花谁美?”一古一今颇有异曲同奏之雅.古人把这一问写入诗中.便是花人擅胜诗。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敲响了警钟。对于这一教育问题,不能仅从表面来分析,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看,“钱学森之问”可以归因于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地位的漠视、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作用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30日早晨,98岁的钱伟长带着"一肚皮的问题"离开了我们。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钱老曾意味深长地说:"好学生就是有一肚皮问题的学生。"钱学森大师走的时候,向国人发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振聋发聩的世纪之问,而如今,钱伟长眼里的好学生标准则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最好解答。  相似文献   

8.
王其晋 《宁夏教育》2013,(10):73-74
平日里,我们随便问问年轻的父母:“你家谁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大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孩子。”这种思想在时间上一直延续,从孩子出生到小学、中学、大学……在范围上一直扩展,从夫妻到双方父母。这一现象的愈演愈烈,使得孩子的成长问题越来越多。为此,我特告诫父母:你们才是家庭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今年到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硕士。有一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是由陈教授执教的。记得当时在谈到教师的教育观的时候,陈教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一次他到一所乡镇中学给老师做讲座,会后有老师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毕业时,老师给我们上最后一堂课。整堂课上气氛活跃,大家问了很多平时不敢问的问题,老师也都一一解答。最后老师说:“你们的问题问完了,该我来问你们三个问题了。”同学们喊道:“老师,别说是三个,一百个我们也老老实实回答您。”  相似文献   

11.
桓玮 《初中生》2011,(9):61-61
毕业时,老师给我们上最后一堂课。整堂课上气氛活跃,大家问了很多平时不敢问的问题,老师也都一一解答。最后老师说:“你们的问题问完了,该我来问你们三个问题了。”同学们喊道:“老师,别说是三个,一百个我们也老老实实回答您。”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问”的问题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发表于2001年4月《人民教育》的《问题与答案哪个重要?》一文,指出:中国教师和家长长期进行的“去问题教育”,使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日益萎缩,“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  相似文献   

13.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而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是在问题解决中去提高认识,在于中体会,在干中升华经验,在于中走出误区。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谈谈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首先讲一件实事。在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正在用“爱”造句:爱劳动、爱祖国、爱妈妈……当教师让学生造几个音节的句子时,学生更活跃了:我们爱祖国、我们最爱伟大的祖国……没想到小X举手说:“我不爱祖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批评或斥责小X,而是问他:“你爱你的家吗?”“祖国就是我们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4.
人们把素质教育解读成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把考试竞争简单概括为“应试教育”,是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问,有几个朴素浅显的问题需要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而我们对素质教育误解的症结在于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珣 《政治课教学》2014,(11):40-42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如今,“钱学森之问”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面对这个问题,社会需要反思,大学教育需要反思,中学教育更需要反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今年到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硕士。有一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是由陈教授执教的。记得当时在谈到教师的教育观的时候,陈教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一次他到一所乡镇中学给老师做讲座,会后有老师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陈教授,您是研究学生问题的专家,我想问您一个关于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吴明 《新读写》2013,(6):50-51
毕业那年,老师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整堂课上的气氛活跃.大家问了很多平时不敢问的问题,老师也都一一解答。最后老师说:“你们的问题问完了,该我来问你们三个问题。”同学们喊道:“老师,别说是三个,一百个我们也老老实实回答您。”  相似文献   

19.
毕业那年,老师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整堂课气氛活跃,大家问了很多平时不敢问的问题,老师也都一一解答。最后老师说:“你们的问题问完了,该我来问你们3个问题了。”同学们喊道:“老师,别说是3个,100个我们也老老实实回答您。”  相似文献   

20.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大学,在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在不停地学习数学。当他们走出校园不再学习数学之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年的数学学习留给他们的到底是什么?经过十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终于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育留给他们的数学思想一种更加理性,更加严谨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管将来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在随时随地发挥作用,并使他们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