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导入】 师:有一种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众多贪婪的目光;有一种化,命途多舛,只用短短的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化。为什么敦煌化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化苦旅》,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道士塔》去寻找答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3.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苦旅》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新范例。与其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山水题材的游记散文,不如说作者通过对我国山水的深入探寻,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探究。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的《化苦旅》关注的是化源远流长的人山水和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景观。作家在寻找自己和民族的精神寄托、反省中华化时,做出了从历史认识现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两年前就听说了《文化苦旅》,电随之认识了余秋雨。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接触它,因为潜意识告诉我:它,很沉重。直到那天课上同学又一次提起它,老师又一次开启它,对于《文化苦旅》,我才有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感触,这是一种恰似柔情、恰似严肃的感触。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4,(10):6-7
《南方都市报》9月27日刊登学评论家王尧的章《“化大散”已走向终结》。章之前配发编话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余秋雨出版《化苦旅》一书,开创了一种新的散写作潮流,以致“化大散”一度兴盛,到了凡写散似乎就只有“化”一途了,散界尚“大”之风也越来越严重。王尧教授适时地提出“化大散”终结论,值得深思。的确,散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人集体主义的写作时尚之中。如果在最需要作家发表识见,  相似文献   

8.
《信客》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该作品集的代表作之一。《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在访遍了世界各地风光景色、文化古迹后所作,正如他在旧版的序言中所说,这本书是站在历史的足迹上进行的思索,因此《信客》这篇文章渗透着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这是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现代关注,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的关注。本文以"信"字为切入点,解读《信客》一文所蕴含的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9.
写出《化苦旅》等作的作家余秋雨,谈他写作的体会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走了很多地方,这种旅行的生活,当然给了我更多的自然灵感。因为世界上的美景实在太多,天地造化之灵巧。实在太出乎人们的想象了。面对高山大川,再多谈化,实在是非常不恭敬的。因为在自然界面前,化其实只是非常渺然小气的一角。”  相似文献   

10.
读完《文化苦旅》,掩卷长思,自己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在中国的人文土地上周游了一圈。品味着这一路的文化,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都着实令人喜欢,这些散文散发出来的美让人感觉韵味浓浓,也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强大支撑力量。对于《文化苦旅》的阅读,人们通常怀着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而去阅读的,的确,文化是一场苦旅,需要认真地、努力地走走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内容和意义。而余秋雨《文化苦旅》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则再现了我国的文明史,见证了文化奇迹,让人们对于文化怀有一种敬意。本文主要就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九十年代中,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文坛上十分巨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史的新范例,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堪称中国当代文化的榜样。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14.
微博     
关注了一下余秋雨先生,看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博文,每一篇都是我很熟悉的余先生《文化苦旅》中摘抄的文字,而没有即时发布的感想。我和余先生很熟,断定这不是余先生本人而只是个马甲。因此,从关注到取消,我做了不足一分钟时间的余先生的粉丝。  相似文献   

15.
《废墟》(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原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  相似文献   

16.
曾经,骂余秋雨是文坛的一大时髦。从《苏东坡突围》中走出来,悲愤与悲哀,苍凉与无奈,一种令人莫可名状的痛楚袭在心头,挺悲哀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有些文人。而今,时尚已过,却提起笔又一次走向余秋雨,不敢说这是赶时髦,只是想在轰轰烈烈的“时髦”之后,捡起来一点余光,算作是时尚后久远的回声。余秋雨,一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令中国文人值得叫响的名字。一部浩荡的《文化苦旅》凝聚了中国文化史千年来的血泪历程。从《道士塔》到《莫高窟》,从《三峡》到《都江堰》,从《江南小镇》到《白发苏州》,无不深沉而细腻地透出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唐旭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07-108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我们高二年级将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作为本学期必读书目。上个星期,我们已组织了余秋雨作品笔谈。我们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评论余秋雨的文章,贴在班级文化长廊内。有了这么多的铺垫,相信这次讨论会一定会成功。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只要谈出独到观点就行。第一板块,先请陈新辉同学介绍背景资料。陈新辉: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文化学者、教授、作家。其主要文化散文集有5部,它们是审视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及其续篇《山居笔记》,审视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审视欧洲文明…  相似文献   

19.
如果思维的自由还没有获得,文学的自由还没有获得的时候,文体的自由也被剥夺的话, 那文学的自由空气就太少太少了。傅光明(下称傅):您的散文《文化苦旅》出版之后,可以说洛阳纸贵,给中国的散文界带来一种清新的空气,评论界有人说是为中国散文开拓了一种新的境界。很多评论家送您一个称谓——学者散文家。我想听听您怎样定位自己的散文。  相似文献   

20.
心存敬畏     
黄明 《山东教育》2005,(1):20-20
最初喜欢上余秋雨,是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他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后来又读了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大呼过瘾;而后又读了他的《文明的碎片》,逐感到一个新的散文时代来临了。自此我对余秋雨一直心存敬畏,以致对自己涂抹的那些“散文”惶然不忍再读。后来我渐渐理解了,我对余秋雨的敬畏,其实是他用敬畏的心情所描述的那些更令我敬畏的中国文化——那山、那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