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秉持的一种策略,追寻的一种理想。然而在践行中,由于教学的“作秀”对学生的误导,应试的“功利”对学生的戕害,“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过程、结果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问题。让教学成为一种真诚的对话,让考试成为一种真实的应答,是其“归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能力,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照搬教参、网络资源,缺乏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二是刻意追求解读的新意,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语文教师既要勇于、乐于、善于追求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同时,个性化解读还需有界,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基于学生经验、立足文本语言,适度追求个性。  相似文献   

3.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推崇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却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怎样才能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就说明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让他们亲身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以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注重阅读的审美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是较理想的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注重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那么,课堂怎样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价值,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探究性地解读文本。一、对话互动,让自由在安全氛围中实现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中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缺与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个性化”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命题.自然也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作为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境界.“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基于生命、始于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命、发展生命、润泽生命。放眼“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想课堂,它必将是师生生命自由、惬意、盎然生长的沃野.师生将在这里智慧相长。  相似文献   

9.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活动游离于文本教材之外的问题(一)个性解读,偏离文本新课程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对学生随心所欲的解读,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都一味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导致课堂教学远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当代社会崇尚自由、个性、创造的时代精神的需求;二是针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泛人文""轻文本"语文教学倾向的一种反拨;三相关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由于语文教育面临较复杂的教学要素和情境,"文本的教学解读"比"文本的常态解读"更复杂,应立足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防止文本误读、片面解读、阐释循环、过分深度解读、无边界解读、无方向解读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学应追求有效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跟同伴、老师进行交流,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要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促进个性化解读走向深入;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匡正学生对文本的偏颇性解读;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完善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3.
正"陌生化"是一种破坏习惯性的或"自动的"感觉的手段,是将事物用一种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把内容与形式变得令人陌生、好奇的手段,增加理解的难度和感知的长度,从而延长人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陌生化"原理唤醒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新对世界感受的方法,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可以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借助相关的"间离技术",调动学生对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陌生化"  相似文献   

14.
张瑜 《教育教学论坛》2014,(36):220-221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过程,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阅读教学也是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也应该坚持"多元有界"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文本维度、主观维度和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15.
<正>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本质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也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触摸文本的内核,真正延伸对文本内涵的思维深度,探究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因此,实现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文本、解读内涵、形成个性化判断思维,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充分地读,整体感知文本,从中有所感有所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浸染。语文阅读,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他们在美读、裸读、深度对话中,仔细地咀嚼、推敲文本,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还可以适时地增加语文课堂的"温度",通过这些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微课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范式的教学样态,是"微时代"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链接经验、实践、生活等编创微课,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度思考,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其中,学习的"自主性"则体现在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在阅读教学中践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不仅仅是停留于教师对学生解读的无限认可,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选择最佳的策略,真正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从而让个性化阅读深入课堂教学中。一、阅读教学置入情境,为个性化阅读接种1.现画面,促发内心感知教材文本所展现的画面并不都是率先内存于学生的内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堂",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往往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浅读",对文本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浮光掠影,理解肤浅,体悟不到文章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二是"误读"。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一些教师便一味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解读,结果造成学生的答案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三是"闷读"。一些学生在拿到文本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