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一在广电部两部广播剧《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和《鞠躬尽瘁》荣获1995年第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广播剧奖之际,我们既感到十分高兴,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对我们广播文艺工作者的巨大鼓励。首次参评,初战告捷,使我们体会到,广播剧“五个一工程”的参评过程,是拼搏进取的过程;是深入生活,汲取营养,潜心创作,被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所感染、所激励的自我教育过程;是加深对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战略意义的认识过程。在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之前人全国大多数电台的情况来看,曾经两度辉煌的广播剧处于不够景气的状态。由…  相似文献   

2.
桑世兴 《声屏世界》2002,(11):37-38
2002年夏天香港新城电台曾召开了《让我爱一次》广播剧记者会,庆祝该广播剧获得3700万人收听,该剧于6月3日于新城娱乐台推出,并被广东电台“城市之声”频率引进。国内广播发展的历史虽然要比电视的时间长,但是在广播剧的发展上却并不算成功,尤其是近年,大多数广播电台都没有了广播剧的身影。相比而言,香港及台湾的广播节目中,广播剧却往往能成为吸引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节目,这说明,广播剧的市场并没有失去,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开发这一市场而已。国内的广播剧市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上表)可以看出,1998-2…  相似文献   

3.
在广播剧艺术发展历程中,其观念的拓展和更新使传统的广播剧格局不断受到严重的挑战。用新的思维来结构广播剧,不时地冲击着广播剧编制上的传统模式。三十多年来,广播界可谓新潮迭起。实验广播剧它想在表现内容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它不追求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要实验的是如何用声音表现周围世界和人物的“内心宇宙”。1978年6月1日,英国BBC广播公司第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具有真、善、美的内容,而且也离不开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要获得艺术表现形式的尽可能完美,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该门类艺术语言特点的牢固把握与灵活运用。这一点对于广播剧的创作,尤其不能忽视。如果说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扮成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那么广播剧则是由“声音”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是广播剧唯一的表现手段,观众也只能用耳朵这一种器官来欣赏广播剧,这是广播剧区别于其他戏剧的基本特点。正是由于受这种“音响语言”特性的限定,广播剧的编导者也必须…  相似文献   

5.
广播剧被列入“五个一工程”评选项目之后,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对广播剧的生产逐渐重视了,每年都有一批广播剧面世,前些年基本停产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我也深切地体会到,目前广播剧生产中存在着多种阻碍因素,没有形成广播剧健康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广播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声音的制作和传播,在诸多广播节目类别中,广播剧以其声音形式的多样化而独具特色。古人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云:“音,声也,生于心,谓之音。”广播剧的特点正是“闻声而知情”。要录制好一部让听众满意的广播剧,录音师除了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设备的能力以外,还需要能够准确地理解编剧、导演的创作意图,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在编剧、导演、演员几度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塑造出一种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听觉艺术效果。2001年底我台举办了一期广播剧艺术创作培训班,中央台著名导演胡培奋指…  相似文献   

7.
广播剧应该是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世界。广播剧本体“观念”的随时代演进,直接关系到广播剧的发展。理论研讨的活跃,无疑赋予广播剧新的灵感;而偏重实践方法的艺术特点研究,则可能局限理论的视野,有碍于作为理论的广播剧艺术的宏观性和超越性的形成。思考对于我们是十分必要的。一、新时期广播剧发展的主要变化粉碎“四人帮”后的十年新时期,是中  相似文献   

8.
自1984年全国首届“丹桂杯”评奖以来,黑龙江省计有20部广播剧在连续八届全国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八连冠”。这在全国艺术类评奖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被全国广播剧专家和同行们誉为“黑龙江广播剧现象”。“八连冠”的实现,不仅是当今广播剧工作者拼搏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老一代广播剧人毕生心血的结晶,是社会各界多年来精诚协作的成果。当前,广播剧已经列入国家“五个一工程”,而我省广播剧《地质师》又荣登“五个一工程”榜首,这更加激发了全省广播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广播剧生产数量上升,质量提高,一派春潮涌动、百花…  相似文献   

9.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1949年在上海谈到干部的责任时说,打仗时要下命令,作战计划要你签字,许多指挥员签字时手就发抖,因为那关系着仗的胜负,涉及到许多战士的生命。政府工作、经济工作同样如此,要颁布许多法令、签订经济合同,拿起笔时手也发抖,有的时候真可谓“一字值千金”,手不发抖,也不现实。“手要发抖”,是对工作慎重、负责的表现。搞新闻工作和打仗不尽相同,但我以为,在写每一条新闻时,也该有点“手要发抖”的精神。这是因为今日的新闻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时代的前进和后退。当然,今日的新闻也是明天的历史,将来人们查考历史资料要靠它,搜集、研究有关方面的问题要借助它,我们要对采写的每一篇新闻稿件负责,这里也包含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  相似文献   

10.
如今,我国的广播剧发展遭遇瓶颈,很多电台纷纷减少甚至撤销了广播剧播出的栏目,而且压缩甚至停止了广播剧的生产。然而,一些电台仍在坚守广播剧这块领地,并在这块领地上种出了累累硕果。深圳宝安台就是其中的代表,从2003年迄今,深圳宝安台在儿童广播剧创作领域创造了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的佳绩,在节目热播的前提下,进行动画片、连环画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宝安台不只积累了丰富的广播剧创作的经验,同时为广播剧真正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为:这是一种“宝安现象”。在全国广播剧发展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宝安现象”可谓让苦苦寻觅的广播界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了关注这一现象,并研讨我国广播剧“突围”的道路,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宝安电台、中国广播杂志社于5月中旬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广播剧发展座谈会暨宝安广播剧创作现象研讨会。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盂祥林、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中国广播剧研完会会长安景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杨志东、中广协会维权部主任赵德全、深圳市宝安区宣传部部长李桦、深圳市广电集团宝安广电中心主任冯方明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二十多人应邀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本期“特别策划”,由于受版面限制,我们摘取编辑了研讨会的部分内容,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走进会议现场,与各路专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中宣部把广播剧列为精神明“五个一工程”奖以后,我省每届都有作品获奖,一届也没有落下过。这和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成立广播剧创作中心不无关系,同时,也是全省广大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与省电台的创作辉煌相比,省内各市级电台也积极尝试,录制了一批广播剧,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广播剧创作一直比较重视并有相当创作实力的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继前些年成功地推出了《心中的太阳》、《大山人》等作品之后,新作、力作频出,《热血英魂》、《菊坛雅韵》、《北风吹》三件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了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在广播剧普遍受到不应有的冷遇的状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2.
李向东 《中国广播》2012,(12):73-74
广播剧曾是广播战线长期的生产品牌。近十年,辽宁抚顺台广播剧生产长盛不衰,实现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广播剧专家奖的大满贯。其成功秘诀是: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题;挖掘地域资源,突出本土特色;立足自我,“团队研磨”。这些也是成就这·品牌的全面保证。  相似文献   

13.
宋晓茜  汪纯 《现代传播》2003,(3):129-130
当众星捧月一般的电视剧 ,在各家电视台的屏幕上大行其道红透中国时 ,她的一位近亲姊妹———广播剧却默默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艰难前行。一个是电视剧 ,一个是广播剧 ,两者有着很多相似与相近的特征 ,确切地说 ,电视剧可以说是广播剧的“升级版” ,而正是因为这个“升级版”的诞生 ,让广播这位老大哥由中心退到了边缘。曾几何时 ,广播作为一种神奇的传播手段 ,以其在接收上的简易性和传播上的直接性风靡全国。广播通到了家家户户、村村路路。在广播的这一繁荣时期 ,广播剧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故事性色彩和艺术性特征的节目形式也一度受到听众…  相似文献   

14.
广播剧被列入“五个一工程”评选项目之后,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对广播剧的生产逐渐重视了。但我也深切地体会到,目前广播剧生产中存在着多种阻碍因素,没有形成广播剧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广播剧并未真正走出低谷,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不解决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广播剧会趋向衰落。我认为现在广播剧生产中存在四个方面不健康的成份:一、生产目的方面:生产广播剧的目的本应基于两点:听众需要,广播自身需要。广播剧是广播体的艺术品,是艺术性最强的广播作品,听众喜闻乐听,而广播要生存发展,自然不能缺少广播剧这个品种,广播工作…  相似文献   

15.
白华  张德彬 《新闻传播》2006,(11):37-37,39
2006年9月20日大庆市“铁人大道”正式举行揭牌仪式,从此,原来以“西干线”为名字的大庆西城区的一条主要干道,开始与“铁人”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铁人”王进喜创业之初经常走的这条路,被赋予了历史的与现实的深刻含义。大庆市继有了“铁人广场”、“铁人公园”之后,又有了一条“铁人大道”。  相似文献   

16.
我与广播剧     
江涛 《河北广播》2004,(3):30-31
我1979年到艺部作学编辑的时候,恰逢领导人向我们提出制做广播剧的要求,那时“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我们河北台的广播剧制做仍是一片空白。有的同志说,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没有演员,没有剧本,没有音乐资料,没有音响资料,广播剧怎么做?按说这是一段老老实  相似文献   

17.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节目中的一朵绚丽之花,是纯声音艺术作品。声音靠电波为传播媒介,是受众只能从听觉中才能感受到和欣赏到的艺术,被人们称为“看不见的戏剧”。广播剧有自己的技巧———声音语言。没有对广播剧声音特点的了解,不懂得这门语言艺术,搞好广播剧是不能想象的。为此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艺术有一个可能性的了解。广播剧还有一个其他戏剧门类都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听众会通过剧中的声音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视象,这就大大加强了广播剧所要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声音能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空间,实实在…  相似文献   

18.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形象。——莎士比亚广播剧作为听觉艺术,这是广播剧艺术的特点和特殊性,但同时这也是广播剧艺术本身的局限。因为广播剧闻其声却未见其人,所以广播剧要求用耳朵来编剧、来导演、来演播,一切都得围绕着“听”来进行,忽视了这一点,恐怕是搞不好广播剧的。  相似文献   

19.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要做到广播剧的真实,对于我们录音师来说,就是要通过技术的手段使作品“听起来真实”。为让听众不依靠眼睛就能领略独特的壮族民俗风情和军事文化,我们在声音在运用上就要有所突破,特别是在音响效果的使用上,不但要逼真,更要体现出壮族的特色,正是本剧制作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20.
研究广播剧艺术的本质,如果只从表现形式出发,着眼的角度又不同,得出的结论肯定相差甚远。在国外曾经有一种看法:“广播剧是无线电广播所独有的东西,因而广播剧不属于戏剧的一个种类。”①国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广播剧在离开戏剧母体后,已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生命,它的血液中虽然还或多或少地含有母体的因素,但其本性已同母体有了质的不同。它不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生命,而是听觉艺术王国里的一个娇子。”②这两种说法尽管有所不同,但结论是一致的,即:广播剧不是戏剧的一种。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没有真正地从广播剧的内在本质进行探求,而是被外在的表现形式所迷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