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姗姗 《青年记者》2009,(16):111-112
“谣”、“歌谣”以及“民谣”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谣”的描述在Ⅸ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另外,根据《毛传》中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可见没有配以音乐曲调的短小口诀便称为“谣”。匿名创作加之在民间广泛流传使得“谣”没有明确的作者,是某个社会群体集体的创造。“谣”作为民众集体的作品又称为“民谣”。  相似文献   

2.
3月中旬,因日本大地震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抢盐风潮(被媒体称为"谣盐"),从引发抢购到渐渐平息,仅一两天时间,可谓来去匆匆.国内的一些传播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媒体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让"谣盐"几乎在一夜之间粉碎.粉碎"谣盐"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也考验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9月优异评论     
《不能任由“官谣”消耗法治公平》/朱永华,《法制日报》,9月9日
  简介:这篇评论从一批制造传播谣言的“网络大谣”相继落网谈起,就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事件发表看法,如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为污蔑等。作者认为,“网络大谣”们制造散布谣言是危害社会,政府官员撒谎更是损坏政府公信和形象,两者对比起来是“半斤对八两”。作者认为不能忽略了政府官员撒谎的危害,官员撒谎也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相违背,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甚至比“民谣”更大,更难以彻底从思想深处铲除。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不仅不能任由“官谣”游离于法规制度之外,甚至更应当从治理“官谣”做起。  相似文献   

4.
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谣言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谣言表现为流言、歌谣、谶语、政治神话等形式。超验性的谣言既由充满危机的社会环境催生,也产生于政治家的意图。知识群体掌握了谶谣的制造、解读能力,从而影响现实政治。在“伯有为厉”等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和应对与内政外交中的祭祀、禳解、聘问等仪式相关联。古代政治家们既利用仪式的传播特征,也利用仪式的象征性或象喻的言语方式,完成现实政治中的权力分配、身份塑造、外交声明等。在超验性谣言的传播与应对中,知识群体通过对谣言的解读宣扬“德”与“礼”的学说,亦可视为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严惩网络谣青的时候到了。在全国,“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推手”和“大谣”们也相继因制造、传播谣言被抓捕。一场净化网络环境,“剑指”网络谣言的互联网“保卫战”正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相似文献   

6.
张越  王勇  赵永彬 《今传媒》2023,(4):107-10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这在灾难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灾难事件作为重大公共性事件,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在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模糊以及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出现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重大灾难事件中谣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谣言的传播对社会而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当事企业而言,会损害企业声誉;对当事人而言,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8.
辛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9-30,20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种突发灾难事件,随之滋生的灾难谣言涉及范围广、传播迅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本文以日本震后“抢盐事件”为例分析灾难谣言产生的缘由、传播的一般模式,探讨新媒体时期灾难谣言的控制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素珍 《新闻世界》2011,(9):210-211
谣言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传播范围非常广。本文以2011年3月份出现的“盐慌”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来研究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卢军民 《新闻世界》2012,(3):106-107
从"三聚氰胺"事件到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及其导致的"谣盐"事件,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或公共安全事件都在表征着法国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描述的风险社会已经到来。因而,现代人如何能够健康地生活就必须了解身边随时可能产生的风险。这里就涉及到科学的解释问题,即如何将科学话语转化成公众易懂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1.
叶正和 《新闻世界》2011,(12):98-99
去年,日本发生核泄露事件后,国内“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甚嚣尘上。3月14日,坊间有关食用碘盐能够减少核辐射伤害的传言不胫而走,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在整个谣言事件从发生到井喷的过程中,微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便利的信息传播工具,趋利避害,遏制谣言的传播?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金陵塔碑文》作为一则广泛流传的谶谣,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至少7个版本的变化。其制造、传播、流变与定型,是一个不断肢解、增饰、遗忘和重构的动态过程。该谶谣早期文本主要指涉国共对峙,但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它不断被掺入崭新的文本,指涉对象也相应转向中日矛盾。谶谣自我实现的方式在于,其制造者和传播者为迎合民众或自我需求对碎片化的隐喻片段不断再编码,不同时期的历史诉求推动阅读者创造新的解码系统,再编码后的文本经过新解码系统得出的讯息,一旦在多歧性的文本中寻找契合现实的阐释,就会形成自我验证的闭环。近代知识分子在科学和迷信之间的首尾两端,正是“社会化的自我”与“人性化的自我”交织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有在国家级媒体实习的经历,印象深刻的一次采编团队内部业务研讨会上,一位有着丰富从业经历的记者做打击网络“大谣”的报道归来,说了一个让她伤心的发现:一些“大谣”们炮制出来的所谓舆论热点,经由网络传播,炙手可热,转手就成了传统媒体下派给记者的选题。  相似文献   

14.
"谣"、"歌谣"以及"民谣" 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谣"的描述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另外,根据<毛传>中的"曲合乐日歌.徒歌日谣",可见没有配以音乐曲调的短小口诀便称为"谣".  相似文献   

15.
2003年2月底,广州市爆发的“非典型肺炎”事件和“抢购盐米”事件终于完全平息下来。在这次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广州市政府显示了它的公信力,显示出其临危不乱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危机公关意识。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政府有关部门在危机公关中信息传播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风波平息过后,我们应该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灿发  何雯 《青年记者》2009,(16):49-50
2009年7月5日晚上7点钟,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造谣煽动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该事件中,分裂分子利用新媒体散布大量谣言,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最近,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的“大谣”纷纷被抓,引人关注。谣言制造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充分利用网络水军来培植“非理性”的土壤,让网络失去正常社会不可或缺的理智、理性。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事件”是数字时代中国政治传播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20个“新媒体事件”在“两微一端”上的传播数据,对传播关键节点进行跨事件、跨平台的计算传播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平台传播关键节点的分布特征,发现微博平台的关键节点构成最多元,跨事件变动性大;头条平台关键节点的构成最单一,但跨事件稳定性高。不同平台分别有15.5%-28.7%的账号具有至少跨两个事件的影响力,但跨越不同类型事件的账号较少;6.4%的账号具有“跨平台”影响力,但同时具备“两微一端”影响力的只有1.1%;仅有2.0%的账号兼具“跨事件”与“跨平台”影响。在“新媒体事件”传播中呈现跨事件、跨平台影响的主要为新闻媒体账号。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网络体育新闻传播飞速发展的现状,以2011年围绕王濛发生的“丽江群殴事件”和“青岛流血事件”为案例,解读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探析网络体育新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加强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剧烈,成为社会化媒体中灾难议题的新面向。现以郑州“7·20”特大暴雨微博话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社会化实时传播与救援实践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在合奏中形成自由、互通、互达的传播网络;通过多重叙事建构此次事件,以官方界定为分界点,划分为在场化调侃和全民行动两个阶段。因此认为极端天气事件具有液态的自发性组织传播机制和“非正式”救援与“全民”救援并存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