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手机媒介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手机媒介化的过程充分验证了这一观点. 手机最初只是移动通讯终端,全部功用就是拨打和接收电话.短信的出现使手机不但能收发语音,而且能收发文字,具有了第一媒体报纸的功能;彩信的出现使手机可以同时收发图片、文字和音频,不但更全面地接近第一媒体,而且有了第二媒体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第三媒体电视的功能;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有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功能.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进化和裂变之后,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2.
黄薇 《新闻爱好者》2011,(12):60-61
手机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快速地吸引受众的参与。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更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浅阅读,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私密性的特性受到高度认可。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传播特点,根据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体现了手机移动模式的优势及其面对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3.
杨虹 《记者摇篮》2009,(4):45-45
相对于具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发展史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讲,“手机报”无疑是一种新锐媒体。“通过手机获得信息”,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正成为一种传播媒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4.
康凌 《新闻爱好者》2011,(24):60-61
手机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快速地吸引受众的参与。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更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浅阅读,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私密性的特性受到高度认可。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传播特点,根据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体现了手机移动模式的优势及其面对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了手机服务类型从语音到数据到多媒体的变化过程,手机已成为“第五媒体”。分析了手机媒体发展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分析表明,手机媒体势必成为主流新传媒,手机媒体业务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随着宽带移动互联网在手机上的实现,手机将可能成为3G时代媒体的领军者。  相似文献   

6.
在手机成为人类器官甚至人类成为手机附属的今天,手机抵抗却逐渐成为一类人的生活方式。本文从(去)驯化的理论视角切入手机抵抗实践,采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指向自身和指向技术是抵抗者常见的两种责任归因,他们通过分解“三重勾连”的策略展开手机抵抗,包括摆弄手机的物质实体、剪裁手机的文本内容、谋划手机的使用情境,旨在夺回对生活、工作、学习以及技术的掌控权,以使手机重回工具角色。然而,这种主体性的彰显在与手机及其所勾连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协商互动中遭遇重重阻碍,最终内化为一种个人声明和自我认同。“社会—技术”系统的参与将人与技术物的二维关系扭曲成一个没有尽头的“驯化回环”,结果只能是个体在反身性和技术的能动性之间完成“自我驯化”。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机业务的服务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资费越来越低廉.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工信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5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7.96亿户,手机普及率超过50%,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大国.①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手机超越原有的通话、接收和发送文本信息的功能.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种多模态形式也逐步体现在手机上,如音频、视频、图像、Flash动画等.  相似文献   

8.
手机与无线网相结合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媒体,为用户提供手机报、电视、微博、购物等服务,凭借其小巧、便捷的特性成为新媒体中的领军者,被学者称为“第五媒体”。它以全面深入用户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信息传播模式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9.
伴随通讯技术的进步,作为人们通讯工具之一的手机,其功能不断拓展,特别是短信、彩信等出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之间记录、存储、传输、交流和呈现信息的新媒介。针对手机在新闻资讯传播方面显示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以手机为媒介的新闻信息服务的业务,即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手机上,使手机用户能够即时、快捷、便利地阅读当天报纸新闻。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吗?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迅速成为获得各种信息的“移动媒体”,正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目前,手机已突破了原来通信终端的角色,完成了向信息终端身份的转变.3G时代的到来,使手机媒体的功能更加多元与强大,显现出了其技术的独特性,也带来了新闻传播机制的巨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手机媒体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其自身也通过发展和变革逐步壮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手机短信文学已悄然登上文学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短信文学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新文学样式,带给人们精神生活巨大的变化,使人们都有了成为作家的可能。手机短信文学有望成为新媒体文学发展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05,手机与他媒体谁是待嫁的新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兰 《传媒》2005,(12):17-18
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尽管曾经有人质疑过"第五媒体"的说法,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手机的媒体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这些功能将得到更加完美的演绎.伴随着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的推出,打开了手机进入媒体行列的大门,之后,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广播等接连不断地出现,手机在不断地寻求和他媒介的结合.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口袋,吸纳了传统媒介的众多精华,并正在凭借自身的先进技术优势整合出一个全新的媒介.本文通过对手机和他媒体的联姻所产生的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分析,试图为读者打开通往手机媒体之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手机的普及给人们带来通信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正逐渐成为继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后的全新媒介形式,即“第五媒体“,这已得到共识。似乎有媒体的地方就伴有广  相似文献   

16.
连淑卿 《网络传播》2006,(11):26-29
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到网络电视,从称之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到“跨媒体”,已经没必要也无法分清是“第N媒体”了。大量交互式新媒体正浪潮汹涌进入生活、工作的所有领域,并以指数性增速夺人“眼球”。  相似文献   

17.
手机诗歌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兴起的第五媒体,人们把它与手机短信、手机小说一起统称为“手机文学”。确切地说,手机诗歌是以手机网络为载体,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手机和诗歌,一个新颖时尚,一个源远流长,似乎很难将它们兼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手机诗歌正以它独有的魅力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赵莹 《今传媒》2014,(8):123-124
2014年,4G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其传输速率大大提升,手机媒体的传播力呈现增强态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到智能手机用户行列,使手机媒体具备了坚实的受众基础。4G网络实现了实时地理位置或GPS信息共享,为精准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4G网络带宽的提升,使图片、视频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形式,通过图片、视频提供真实信息的同时手机媒体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2005年《当代传播》第四期发表了周延青的一篇文章,《手机不是第五媒体》,读后觉得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周文首先论证了“手机是媒介,也是媒体”,但又说“不是第五媒体”,而接下来的论证又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周文中说“一般认为受众人数达到人口数的25%以上的媒体才算是大众媒体, 对照此标准,手机远未达到成为手机媒体的标准。”而实际上,对  相似文献   

20.
王瑞  徐娜  李雁劼 《新闻界》2012,(1):72-73,77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日益成为传媒业瞩目的焦点.体育赛事传播也借助手机媒体,促进了双方的合作共赢.本文探讨了手机媒体促进赛事传播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