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篝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就是我的机会,而我却面露难色。可以说,这是我没有见过世面的本能反应;也因为,我听人讲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无法忘记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相似文献   

2.
孙犁爱书     
孙犁是一位爱书人。孙犁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其实,这番话形容孙犁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孙犁确实是一位特殊的、对书籍极注情感的爱书人、藏书家。这是我读了《孙犁书话》、《书衣文  相似文献   

3.
王伟玮 《文教资料》2009,(18):98-100
本文试图通过对孙犁作品<书衣文录>内容的梳理和分类,发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考察其文本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尝试从<书衣文录>管窥作家在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之后心态的改变,并进一步借用"潜在写作"的概念对<书衣文录>进行再次定位和价值的重新判断.  相似文献   

4.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相似文献   

5.
著名文学批评家滕云曾经说过:"孙犁是一面不褪色的艺术旗帜."诚哉斯言! 在孙犁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荷花淀>.它像是一幅水墨画,清清淡淡,却韵味十足,这正是孙犁所创造的整个艺术世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品、炙手可热的作家有的是,但时光如流水,水到处,泥沙俱下;水落时,屹立如石者寥寥落落,而孙犁就是其间最为醒目的一个.孙犁在1962年曾写过一首题为<自嘲>的诗,诗云:"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自嘲当中似有自得! 40年后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6.
王睿 《大学生》2022,(2):5-7
我想做些独特的事,来纪念这一年的成长.但我从来不是一个喜好热闹的人,尤其在跨年这个时间节点.我想到了读书,在一年结束之际捡起之前因为学业被冷落的书.这个想法不错,但去哪读书呢?宿舍过于拥挤嘈杂,图书馆却又太过严肃. 此时,谷河静静地闯入了我的脑海.我之前要么忙着上学赶路,要么只在黑漆漆的夜晚到河边散过步,却从未真正在日...  相似文献   

7.
著名文学批评家滕云曾经说过:“孙犁是一面不褪色的艺术旗帜。”诚哉斯言! 在孙犁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荷花淀》。它像是一幅水墨画,清清淡淡,却韵味十足,这正是孙犁所创造的整个艺术世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品、炙手可热的作家有的是,但时光如流水,水到处,泥沙俱下;水落时,屹立如石者寥寥落落,而孙犁就是其间最为醒目的一个。孙犁在1962年曾写过一首题为《自嘲》的诗,诗云:“小技雕虫似笛呜,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自嘲当中似有自得140年后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8.
向学生借书     
一日,在课堂上无意中谈到广告效应,说人们去买商品时总买自己了解的或听说过的产品。其实读书也一样,到图书馆中借书,在一大堆书中总挑选自己听说过的或者见过的书。说过之后也没往心上去,没想到在这一周的学生作文中,有一个学生向我推荐书了。他说他很喜欢郭敬明的小说,尤其是他的《幻城》,那哀愁的笔调、真挚的感情、凄美的意境,都让他如痴如醉。最后,他希望我能选择他所介绍的书来看。这是第一次有学生向我推荐书,而且可以看出他是很希望我能跟他一样去看看这些书的。我想,看看学生喜欢的书也好,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书     
孙利娜 《初中生》2006,(1):80-80
母亲不大识字,却有一本精装的书.那是一本无字却充满爱的书. 翻开书的第一页,一个小小的脚印,小得可爱.母亲告诉我,那是我过百天时她剪的鞋样.那时我的脚小得都不好拉到手中,最后还是在我睡着后才描下来的.母亲说话时激动的眼神映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少妇左手拿纸右手拿笔,正在给刚满百天的宝宝描鞋样,却又怕惊醒宝宝,满脸担心又幸福的笑,开成了一朵芙蓉……  相似文献   

10.
<铁木前传>是孙犁继<荷花淀>之后最为人称誉的作品,被视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主题和意旨的探讨几乎从未停止,其多义而敞开的品格不断召唤着人们的阐释冲动.事实上,它是孙犁无法写竣的半部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对当时时代的认知与自身的美学追求之间存在某种错位,以致小说的主题意蕴表现出明显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1.
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没有和书须臾分离过。自称书生,当不为过。但说来也难自信,尽管我这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其实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却没有几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一个小镇长大,从家里步行到就读的小学只有10分钟的路程。那个时候,小伙伴们都回家吃午饭,母亲在门口迎候着。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是一种天伦之乐,而现在却深深地意识到了。我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干劲十足、精明能干的母亲在我出生之后会辞掉原来的职业,在我读小学的几年时间里同我在一起.而待我长大后又继续参加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孙犁风格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艺术风格,向来为许多人所喜爱,因而也就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话题和课题。二十多年前,茅盾注意及此,评论及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方纪、王林为此写过专文;远千里在谈刊物的风格时,梁斌在谈文学的民族形式时,也都谈到孙犁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十年内乱结束以后,谈孙犁的艺术风格的人们似乎更多了,有论文,有专著,有座谈会上的发言,有当代文学史上的章节,等等。这样,话似乎叫人们说尽了。就连我自己,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再来谈,感到难以深入下去,难以谈出新意来。好在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及其创造到什么时候也会成为人们的新鲜的话题和课题的,孙犁的创造也是如此;何况孙犁近年不断有新作问世。惭愧的是,我在这里谈的,还只能是一些粗浅的见识。  相似文献   

14.
学会享受     
工作节奏紧张,物质资源丰厚,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竞争与享受并存的年代。在小资、布波族、中产阶级这些名词进入我们的生活词典后,追求享受不再需要遮遮掩掩,但如何追求享受则是一门人生学问。近读一篇短文,说的是作家孙犁曾有一个出国机会,别人求之不得,他却轻易地放弃了,原因竟是不会打领带。这显然是一个借口。男士皆知,若怕麻烦,领带不必每天去打,拉开摘下,再套上拉紧即可。根本原因恐怕是孙犁没有把出国当成一种享受。那么,孙犁的享受是什么呢?在他写的《书衣文录》里,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句子:“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  相似文献   

15.
我第一次见到亲生母亲是1997年的春天。之前我总不自觉地想起在四川老家的养母一家人,虽然我只是他们买去的孩子,但总归是养了我13年啊。他们虽然很穷,却从没亏待过我。当我忽然知道自己是买来的孩子之后,还是一点也恨不起他们。我第一次走进山东自己家的大门,看到陌生的亲生父母时,一点也激动不起来。送我回家的警官告诉我,我的父亲每年都要出门找我,这十几年从没间断过。父亲看到我,嘴唇只是哆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漫长的尴尬之后,母亲终于哭出了声,“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警官面前,泣不成声地重复着:“这就是俺家立柱,这就是俺家立柱!俺谢…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潜动力,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阅读更是如此.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教师,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以来,在这数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曾经摔过跤,也有过傲人的成绩,从而积累了一些个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一个创作家和一个文论家在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它们需要不同的素质和才能.文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热心艺术事业的人都能兼具这两种素质和才能,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能在两个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建树,而孙犁便属此列.对作为创作家的孙犁人们已经说了很多,而对作为文论家的孙犁,我们的研究则很薄弱.我这里所要做的,就是企图勾勒出一个为创作家孙犁的浓重身影所遮掩着的文论家孙犁的另一幅肖像,当然,它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创作家孙犁的印痕.  相似文献   

18.
《快乐阅读》2023,(8):26-27
<正>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安平县,中学毕业后在安新县同口小学当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之畔,入眼都是秀丽的波光水影。孙犁在这里工作才一年多,“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在日寇步步紧逼的危急情势下,他毅然投军入伍。虽然孙犁在安新县居留的时间不长,却难以忘记那里的人情风物。1945年,孙犁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抗战题材小说,在延安解放区成名。  相似文献   

19.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阴.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相似文献   

20.
三看孙犁     
很久没有收到孙犁先生的来信了。1998年6月初,接到《天津日报》通知,让参加孙犁作品研讨会,就想再去看望先生一次。他在多伦道时我去过一次,在鞍山西道又去过一次,后来他搬到他儿子家去了,联系就少了。有一次,我给他寄了点松蘑菇,不久邮局就给退回来了,上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