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新疆伊犁师范学院320名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了测查分析,结果显示,与全国常模及本校同年级汉族学生样本进行比较,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适应问题比一般大学生严重;问题较突出地表现在焦虑、恐怖、强迫、偏执等方面;少数民族贫困生在解决问题、求助、积极应对因子上显著优于汉族非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消极应对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少数民族贫困生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总分具有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总分无显著相关;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具有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具有显著正相关。为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营造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各种应激的能力,促进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甘肃省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甘肃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2)甘肃省大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最多的是解决问题,然后依次是合理化、求助、幻想、自责和退避。(3)解决问题和求助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学院大一和大二90后的本、专科学生495人进行了应对方式和心理自评量表的问卷研究。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及心理健康总均分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年级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在应对方式上,女生在求助与幻想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可能采取退避的应对方式;大二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求助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11所全日制本科大四学生中随机抽取526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整体以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为主;男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与自责、退避方式上都表现显著,女大学生则倾向于求助;城市来源大学生善于求助,而乡村来源大学生多倾向于自责与合理化;相比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喜欢采取求助的方式。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呈现出的特点与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关,也是大学生自身性格特征的体现。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这些特点,从引导合理利用社会支持,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重视归因引导着手,帮助大学生养成成熟型的压力应对方式,顺利度过这关键的人生转折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Conner-Davidson韧性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230名高职院校贫困生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复原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良好适应者的心理复原力显著高于不良适应者,且拥有高自尊和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贫困生心理复原力与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以及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自责)显著负相关;自尊在解决问题和心理复原力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求助和自责完全通过自尊影响到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复原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修订后的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吉林省省属高师院校的737名在校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1.高师生普遍运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2.男女生都更多使用解决问题方式,男生使用更多的自责与合理化,女生使用更多的求助;3.高年级学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解决问题与求助,低年级学生使用更多的自责与合理化;4.文科学生相比理科生与艺体生使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艺体生使用更多的合理化与退避。结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指导,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应对方式培训。  相似文献   

8.
聋人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1名正常在校大学生,166名聋哑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研究发现:⑴聋人大学生六个应对因子的均分均高于正常大学生,其中“自责”和“合理化”“解决问题”、“退避”四个应对因子的均分差异显著。⑵聋人男大学生使用六种应对方式均多于正常男大学生,其中“合理化”、“自责”、“解决问题”和“退避”应对因子均分增加达到显著水平。⑶聋人女大学生使用六种应对方式均多于正常女大学生,其中“自责”和“合理化”应对因子均分增加达到显著水平。⑷聋人男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自责”、“合理化”三个应对因子高于女生,女生的“求助”、“幻想”、“退避”三个应对因子均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708名被试研究对象考察了应对方式的特点、性别和专业差异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大专生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男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女生多采用求助策略;文科学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理科生倾向于自责和退避;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208名大一新生施测情绪智力量表(EIS)、自尊量表(SES)和应对方式量表(CSQ),以探讨情绪智力、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应对方式方面,文科生在自责、幻想、退避上均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在合理化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在求助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情绪智力与解决问题、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退避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解决问题、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他人情绪管理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自尊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福建师大福清分校为例,探讨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一般本科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的35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323名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平均分低于全国常模但差异并不显著,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强迫症状呈阳性。(2)男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性,在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这几个因子上差异显著;文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理科生;城市生源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生源;不同专业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个体更多的选择在解决问题、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间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对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连市4所高校的4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不同孤独感程度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程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中、低孤独感学生的成熟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高孤独感学生,其不成熟方式得分低于高孤独感学生,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得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考察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海南省五所高校842名在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总体运动量偏低,根据运动量评定标准,七成以上学生运动量≤19分,处于波动量水平;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应激事件时主要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大四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使用程度最低;男、女大学在求助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处于波动量水平的大学生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使用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抽取了800名大学生,运用因素分析探讨了就业压力源,采用相关分析、线性结构方程模型(LISREL)探索了就业压力过程的路径。结果表明:(1)就业压力源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就业压力源与消极应付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付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付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付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2)就业压力源是引起焦虑的直接主要路径,应付方式在就业压力源与焦虑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是间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对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消极应对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有实际指导意义。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显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性别、民族和年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高交往焦虑华侨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3名从小在国外生活目前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华侨大学生为对象,了解高交往焦虑华侨学生受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状况.结果显示,高交往焦虑华侨学生比低社交焦虑侨生有更为明显的交往焦虑体验,他们的社交焦虑特点与其所采用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相一致,而社会支持对高交往焦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人际敏感性问卷,探究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剥夺感、人际敏感性均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积极应...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长沙地区军校学员的性格倾向对应付方式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了587名军校学员进行抽样调查,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和《莱曼和科尔斯太特的内向、外向、中间人格对照表》进行施测,结果为:(1)不同性格倾向的大学生在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自责几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2)不同性格倾向军校学员中,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某些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性格倾向的军校学员多选择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方式应付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应对方式问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617名高职生及53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高职生六种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高职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差异。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六种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相关。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求助进入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回归方程。结论高职生的应对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