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以来,学者广泛借鉴西方科学方法、哲学范畴、研究范式等阐释中国传统学术。在承继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郎擎霄创设现代学术研究的专著形式,精心采择最富诸子特色的研究内容,对《墨子》《老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郎擎霄的诸子研究革除前人简单比附、内容同质化等弊病,注重以哲学思维挖掘诸子思想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并突破学科门类的限制,试图从多个维度探究诸子百家的现代价值。正是这些转向与新变,推动了诸子研究的现代转型,奠定了现代诸子学的新范式。此外,郎擎霄在胡适、支伟成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以老子为中心的道家哲学体系,并努力促进中、西方哲学对话,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颇具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秉文的《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是现代中国第一本教育制度通史。该书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西方教育学术范式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力求中西结合,经世致用,建构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作为20世纪初期世界教育研究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撰写通过的教育学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写作模式成为此后同门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人撰写博士论文参考借鉴的样板。该书及作者的其他早期相关论著建立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实际开启了中国教育学转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的进程,影响了一代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选自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一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1998),该书导言部分指出:“晚清那代学人,之所以热衷于梳理学术史,从开天辟地一直说到眼皮底下,大概是意识到学术嬗变的契机,希望借‘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获得方向感。同样道理,20世纪末的中国学界,重提‘学术史研究’,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诸子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课题,实质上是探讨现代哲学史学门如何在中国确立的问题.章太炎、胡适的诸子学研究,构成了"新"、"老"两代学人的嬗递.探索两位在诸子学研究方面的矛盾与纠葛,适可从中扪及此学科现代转型的鲜明轨迹,故具有相当的表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寄给金陵刻经处的三封信作于1909年4、5月间。他对于杨仁山是以佛学前辈视之,并未曾拜师执弟子礼。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缘起》作于1919。章太炎崇尚佛学,除了因“中遭忧患,而好治心之言”,还有《缘起》中所谓“修己治人,所补益博”的社会意义。而“与平生朴学相似,易于契机”,则是章太炎对法相唯识学感兴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文学史观、写作体例、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分析评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訄书·清儒》是章太炎对于清代学术史的全面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清儒》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奠基地位、古文经学与太炎对清代学术精神的总结、太炎对清代学术的思想突破,以及从《訄书》到《检论》的学术发展四个角度,可以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展现太炎对清代学术的历史总结与思想突破。具体而言,《清儒》在学术史的分期、脉络、派别、视角、体例等方面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框架。《清儒》将清代学术精神总结为"求是观化",深刻把握了清代学术的总体特点,体现出章太炎立足清代学术,建立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化的思想追求。在这一点上,清代学术对于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具有本质意义。在《检论》中,太炎进一步修订增删《清儒》,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学术史上,胡适充当着开山人的角色。《诗经》研究虽不是胡适的用力所在,但他仍是现代《诗》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诗经》的看法基本代表了当时《诗》学界的观点,而其为回应整理国故运动进行的《诗经》整理,则为后来的《诗经》研究立下了一个新范式。胡适的《诗经》研究既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是现代《诗》学史上独特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著有学术价值巨大的《尚书》研究著作和文章。他的著述大多在当时就被整理出版,并刊载在各期刊上。其中,《太炎先生尚书说》为诸祖耿整理章太炎治《尚书》的文献汇编,《古文尚书拾遗定本》是章太炎探究《尚书》的代表性著作。章太炎《尚书》研究,在论述《尚书序》、解《尚书》和探析《尚书》学术史等方面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总结和梳理其治《尚书》的成果,既有助于我们寻绎其《尚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晚年的经学思想,又能推进中国《尚书》学和对中国经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等学者在总结清代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引入了自西方而来的科学视角看待考据学,特别是戴震为代表的皖派考据学,力图在中国学术传统里发掘出西方式的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以利于正处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实现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44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一束     
正《章太炎全集》历经40年终出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20册的《章太炎全集》出版历时近40年,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里程碑。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海人民出版社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整理《章太炎全集》。经过近40年的接力奋斗,2017年,收录最全、整理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史中,尊儒贬子作为一种文化定式长期以来为人们所遵循。但是到了20世纪初,在章太炎、梁启超和胡适等学者的阐释下,推动并催发了诸子学的复兴,形成对儒家独尊、经书神圣的冲击,激发了学术界解放思想的勇气,这也成为“古史辨派”产生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学术史上的章太炎、胡适和傅斯年为代表,通过分析他们对于“国学“和“国故“的不同含义的指认,揭示近代学术发展不断剥离价值,追求“客观“的过程,并兼及学术权势与学术立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胡适将杜威的实验主义运用于《红楼梦》研究,建立了新红学。新红学把长期受到贬抑和轻视的小说提高了与经学、史学等传统学术主题平等的地位,不但改变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改变了传统学术的重心,推进了现代学术的转型。这可以说是胡适新红学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的名著<訄书>(重订本)是一部探索中国救亡之路的书,其中的诸子学六篇--<订孔>、<儒墨>、<儒道>、<儒法>、<儒侠>、<儒兵>,并非纯粹探讨先秦诸子学的学术论文,而是政论文,在探讨先秦学术的表象下隐含着现实政治意图,其核心政治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和抵御外侮.这正体现了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双重身份的章太炎"借学术以论政治"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战国诸子的论述是诸子学史中的重要材料,其中蕴含了刘勰对诸子各派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结合其对偶的结构才能把握。历来论诸子的材料可分阔论类和简论类两种,刘勰本段以骈文论其学术则兼顾了以上两种体式的长处。另外,刘勰在诸子之学兴起的问题上更倾向于时势说,在分析其学术特色时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阐述时称“子”而不称“家”,这是其子学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中心,辅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中国新文学图志》以及《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等著作,杨义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范式和系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系统和范式,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视角来切入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的。  相似文献   

19.
胡适于1922年发表的《读〈楚辞〉》一文,在现当代《楚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读〈楚辞〉》对《楚辞》相关文献的考辨及《楚辞》注家的研究具有启发《楚辞》文献学研究与促进现代学术研究范式建立的意义。同时,胡适在文章中提出的“屈原否定论”等观点,更暴露出他的《楚辞》研究存在着立场过于主观、结论过于武断两大缺陷,而这两大缺陷的产生主要是受“疑古”思潮和胡适西化的文学观念的影响,折射出传统文史之学的现代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20.
胡全章 《中文自学指导》2010,(4):66-71,F0003
卢冀野《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是与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同期出现的近代文学史著作,其对近代作家的取舍范围和学术立场与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稿本》均有较大差异,其对近现代诗文创作的演变轨迹和存在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近代戏曲演变过程及成败得失的梳理与评析则具有开拓意义。然而,这部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文学史著作,却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原因主要在于卢冀野的文学观念和学术立场与彼时及当下的主流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