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冬筠 《时代教育》2010,(8):219-219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做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好学生读书这件事.良好的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自读才能走进课文.学生上语文课,主要由三大活动形式构成:一是读,读懂课文的内容以及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二是说,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感悟;三是听,让自己充分了解别人的观点.可见,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习惯.  相似文献   

2.
<正>1.注重多读。在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中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要有丰富的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要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这些积累、体验、语感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首先就要从读书中来,要先靠平时多读。在讲课文之前,至少布置学生读五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对内容整体感知,第二遍要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以读为主",读书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反复阅读,增强语感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课文是文言文教学重点之一。“读”要循序渐进,读通,读懂,读好。为达到这一目的,在“读”上多用些时间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5.
一、导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把某些教学片段适当地改成课堂剧,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可以增加教材的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导读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例如:一篇课文、一段资料,有的学生读不进去,有的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知道文中“说”了点什么。这样的学生最缺…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的要求。《西游记》是五年级下册教材“快乐读书吧”向学生推荐的名著阅读篇目。阅读这本书不同于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也不同于浏览娱乐消遣类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深入其中,仔细品读领悟。如何让五年级学生读懂读透这本古典名著?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熏陶情感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我们只有在读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描绘了山中的一幅幅美景,作者用动情的话语,与“山中众朋友”交流心声,抒发了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美之情。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更需要靠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读书呢?笔者认为,其一,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二,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  相似文献   

9.
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课型不同,功能与价值定位不同,在教法上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自读课文五步教学法注重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在主题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注重运用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再发挥教师点拨的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价值;注重锻炼学生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并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注重提供教材外的阅读篇目,扩展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弥补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一、通过加强英语阅读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提高写作水平。"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是中国文化中比较经典的对于语言学习的谚语。这与英语学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我们重视和加强阅读训练功夫不仅下在课上:比如进行限时训练,分析长句,在阅读教材课文的同时分析课文层次  相似文献   

11.
雷结能 《江西教育》2003,(24):27-27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句,确是经验之谈,而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更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具体来讲,扣紧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自由诵读,整体感受每当开始上一篇新文言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读三遍课文。第一遍,慢读,对照注释读通文句并存疑;第二遍,中速,读顺文句,把握基本内容;第三遍,快读,连贯绵延,一气呵成,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老师范读,示范引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发挥老…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要靠自己的体验和语文基础去思考,领悟,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读熟、读精,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充分放手,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阅读中去思考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最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把阅读真正教给学生,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读书呢?笔者认为,其一,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二,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  相似文献   

14.
李香 《学周刊C版》2015,(6):66-67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感,因此,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绽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语文课的确要读占鳌头,读不通何以理解文章?不理解文章何以感受情感?没有情感的推动,何以能写出作文?因此,语文课要"读"具特色。一、思考读,读通文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人这样谆谆教导我们。但是,读而不思那叫死读书。读中要思,思中有读,才能理解文章。初读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带着思考题再读,一遍遍地读,边读边想,最终完成思考题。在读的过程中还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15.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其中,“阅读教学须抛弃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感悟”的误区,以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误区之一:读的时间不充分,急于让学生感悟。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只有充分地感知对象,才能心有所悟。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课文,首先应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文。然而,在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初读课文仅几分钟,甚至有的还没有读完一遍课文,教师就匆匆打断他们的阅读,要求他们谈谈对课文的感…  相似文献   

17.
一、在吟咏中生发语感吟咏是我国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语言是相通的,要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根本途经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牛津版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与小学生的日常生  相似文献   

18.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1.1走进生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旨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而不是把读书当成任务去完成。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书应要求多读几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内心去碰触,达到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作者情感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获得心灵的共鸣。因此,将阅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比  相似文献   

19.
对2001年第11期上《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我有以下几点改进建议:一、阅读渐悟先学后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要通过“读”来完成的。无论是谁,阅读感悟总是由浅入深,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必有顿悟。原设计虽然安排了“朗读与细读课文各一遍”,但是两遍阅读目标不明,略显粗糙。此前安排的程序1、2完全可以采用课前学生阅读思考,课上教师检查的方式进行。因为通过初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圈点勾画、点评批注等读书方法,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良好…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阅读和积累是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