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34-37
1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 ;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 :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 :192 8— 1937年 7月。发展第三期 :1937年 7月— 194 9年。2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  相似文献   

2.
李平 《当代电大》2003,(4):20-22
1 绪论 1)思想革命的产生 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 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 2)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 外来形式的民族化。 传统形式的现代化。 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 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发生期:1917—1920年。 发展第一期:1921—1927年。 发展第二期:1928—1937年7月。  相似文献   

3.
1 思想革命的产生“科学救国——政体革命——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思想革命的发展,为什么必然会导致一场文学革命。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这是新文学的基本形式;传统形式的现代化和中西合璧,它们形成于四十年代后的解放区。  相似文献   

4.
1 思想革命的产生 “科学救国——政体革命——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思想革命的发展,为什么必然会导致一场文学革命。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胡适关注语言工具的变革,建构起白话文学理论;周作人重视文学实质内容的更新,形成“人的文学”观。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是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来源于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革命的态度上,胡适属于温和派;周作人更深刻、激进,但也有宽容的一面。总的来看,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胡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文字改革”,周作人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思想改革”。二者在新文学运动中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叙述本题之前,应先交代一下时间的界限。文学史家们关于新文学史的分期与历史学家对于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分期,有着不能完全一致的见解。但不论谁都不能否认:《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声叫喊;新文学的自觉尝试在一九一六年前后就开始;《狂人日记》的发表使鲁迅成了新文学的真正开山。而这些,都是在“五四”之前就发生的。实际上,从《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之前这期间,文学革命运动已逐渐显示出相当的声势。其中,胡适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文学改良理论。本文正企图对《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这期间的胡适的文学改良理论作个简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与陈独秀均享有“文学革命之急先锋”的美誉。胡适1910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逐渐萌发了文学改良思想。1915年,胡适写诗为梅光迪送行,诗云:“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无枯馁,百年未有王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且往号召二三子,革命军前杖马箠,鞭挞驱逐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作歌今送梅生行,狂言之道臣当烹,我自不吐定不快,人言未足为轻重”。诗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认定文学革命将迎来一个新世纪。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