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2.
编译纪录片最起码的要求是让中国观众能看懂。而实际上,如果要求仅止于此,那成品将可能会惨不忍睹。因此,编译纪录片的工作应当远不止于此。由于国外纪录片在我们的屏幕上播出的窗口一般是一个固定时间段;或者是一个栏目,因此纪录片在栏目的编辑手中首先只是一部素材,它必须在播出时达到我们播出窗口或栏目的要求和需要,并被加以这个时间段或这个栏目的包装。也就是说,在播出前要经过编辑的手使之符合我们的电视所要求的播出口径和水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如果一部纪录片是在栏目中播出的话,纪录片编译与栏目编辑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3.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4.
《温州零距离》是一档关注民生、真实面对观众、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新闻栏目,在强调“三贴近”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是我们栏目采编人员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作为这档栏目的编辑,在栏目开办近两年时间里,在稿件字编辑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调到报社工作,使我想起了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和上级党报编辑交往的几件小事,兹录于后,或许对我们从事基层党报编辑工作的同志能有所启示。199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评论《首先监督我》,斗胆寄给了《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名牌栏目,选稿标准较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向这个栏目投稿。没想到稿子寄出不久即被采用,随即又被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文摘》在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从去年以来,贵刊开设了《小记者》栏目,我们编辑记者阅后,认为这个栏目办得好。说它好,一是唤起了我们的童心;二是很少有错别字;三是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四是文章的构思新颖。这里,我们也希望本栏目在贴近社会、贴近读者上下功夫;其次是把这个小栏目办成名牌栏目;再其次是扩大栏目版面。最后,希望《小记者》能出版成册。读者来信$许昌市人民电台@梁国安 $许昌市人民电台@郑亚青 $许昌市人民电台@李俊恒 $许昌市人民电台@袁晔  相似文献   

7.
我当“快速反应记者”卢学义本刊《地市县报园地》专栏,从末期开始推出《地市县报人》(包括领导、编辑、记者、检查、校对人员等)小栏目,反映他们在办报实践中的某一独到之处。这个小栏目的文章,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写别人,但要写出某一特点,切忌面面俱到。欢迎大家...  相似文献   

8.
农村大众报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在科技版上连续刊登的科技漫画,是农村大众改版中应运而生的新栏目。创作科技漫画是对美术编辑专业技能的一次检验。如何搞好这个栏目,体现总编辑开设这个栏目的初衷?在创作实践中,我不断思考着,探寻着。一、取材走向在某些人的目光里,漫画往往与幽默讽刺连在一起。它的作用似乎仅仅在针砭时弊,褒扬人事。在舆论阵地上能不能使它有更广阔的天地,是值  相似文献   

9.
已改版的《通讯员园地》很吸引人。如《点滴经验》、《释惑解疑》、《大家谈》等小栏目,我都喜欢看。特别是《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对我很有帮助和启发。 我是县级电台的一名记者,给上级报刊发稿是我的职责。以往有些稿件感觉能发表却没有发表,看了第5期上发表的《最好注上联系电话》很受启发,我就在刚刚采写好的《银幕村口高高挂 技术送到咱的家,内黄县科教影片进村庄》一稿的末尾注上联系电话,投给安阳日报社,第四天《安阳日报》“综合新闻版”编辑周巧红就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几个情况后,稿件马上发表了。从此,我每次写完稿,末尾都注上联系电话。最近,《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科技报》等报刊都常打来电话。其中,有的已发表,有的即将发表。 希望《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期期都有,希望《通讯员园地》这个大栏目能长期办下去。  相似文献   

10.
“您是北京晚报《古城纵横》的编辑吗?我是日本《读卖新闻》的驻华记者星野,我要给贵报送一份批评稿件,希望能刊登在《古城纵横》这个栏目里……”今年5月20日上午,北京晚报编辑部接到这个电话不久,这位日本记者就来到报社,郑重其事地将一份用中文写的批评稿交到编辑手中。第二天,在北京晚报一  相似文献   

11.
《阳光热线》开播以来,可以说我成了这个栏目的忠实听众,从这里我确实得到了很多的信息,也受到很多启迪。作为一名记协会的工作,我认为这个栏目办得是好的,归纳起来栏目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编译纪录片最起码的要求是让中国观众能看懂。而实际上,如果要求仅止于此,那成品将可能会惨不忍睹。因此.编译纪录片的工作应当远不止于此。由于国外纪录片在我们的屏幕上播出的窗口一般是一个固定时间段,或者是一个栏目,因此纪录片在栏目的编辑手中首先只是一部素材,它必须在播出时达到我们播出窗口或栏目的要求和需要,并被加以这个时间段或这个栏目的包装。也就是说,在播出前要经过编辑的手使之符合我们的电视所要求的播出口径和水准。  相似文献   

13.
读者之声     
陕西省洋县广播电视局刘志敏: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单位的编辑,我是喜爱《新闻与写作》这个刊物的。每当新的一期送到,我是爱不释手,可以说《新闻与写作》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对我所从事的新闻采编业务很有指导意义,我从中受益匪浅。总的来说,我比较喜爱“新闻来稿评析”、“优秀作品评介”等栏目。在众多的新闻刊物中,《新闻与写作》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栏目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 首先感谢贵刊。经过一年的接触,我深感受益匪浅。因为工作需要,经常看到一些报刊,但给我印象深刻,让我置于枕边案头的就只有贵刊和《新闻三昧》了。 我经常仔细研读《业务研究》专栏,这不仅是工作所需,更是因为这个栏目确实像个大课堂。这一年来,近 50篇文章,让我有找到了名师的感觉。我还浏览《通讯员园地》栏目,在这个栏目中,可以看到许多孜孜以求的基层通讯员的酸甜苦辣,许多文章如感同身受。不知贵刊是否聘请山东的通讯员,我愿参与交流。鉴于对贵刊的一些零碎认识,我还想给贵刊提点小建议。我报 20…  相似文献   

15.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已刊发的内容雷同。但这颇难,别人写过的不许再写,便越到后来越难写。灵机一动,不妨来点求异思维,别人往高度上攀登,向深层次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卫生科普杂志的编辑。我认为,一名好的杂志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稿件、策划栏目的能力。为了紧密联系读,我多次组织征与讨论,请读积极地参与进来。我想,一旦读参与了办刊,你想不让他订这本杂志都不容易。2000年,我在《人到中老年》栏目策划了“要不要给子女带孩子”的讨论。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读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从中精选了几篇稿,陆续以《我的母亲带了仨》、《岳母的无奈》、《虎爷爷不带虎孙子》、《带孩子有付出也有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生活? 1999年春,我接手《襄樊日报经济周刊》生活版的编辑工作后,一直都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现今业界竞争异常激烈,各家媒体为赢得读者,相继都开辟了生活类栏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例如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其它媒体的“百姓创业”、“帮你打听”等林林总总的栏目,仅本社就有晚报的生活服务专版、日报的“晓慧看生活”专栏等等,那么经济周刊的生活定位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在夹缝中寻找一方豁亮的天空? 选择百姓身边的话题。一张报纸办得如何,是否为读者喜闻乐见是报纸的生命和根本。以往,读者对报纸的…  相似文献   

18.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19.
文摘三题     
罗新 《编辑之友》1995,(3):42-44
文摘三题罗新【重庆】在十年的文摘编辑生涯中,我先后参与过责任编辑、栏目编辑和复审工作。回想起来,有艰辛,也有欢愉。现以《文摘三题》为题,谈谈个人之见,以请教于前辈和同行。选摘也是一种创造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我...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述评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形式。它的出现不仅为电视新闻增加了一种新文体,而且在加强电视宣传的指导性和挖掘报道深度上开辟了新的天地,1993年5月.靖江电视台开办了《新闻追踪》栏目,1995年六月份,该台又将(新闻追踪》改为《新闻述评》。这个栏目在新闻部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