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界》2013,(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对其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媒体更易促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消极评价,媒体报道量影响事件的知晓度;当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充分,媒体关注度低于用户关注度时,人际渠道和自媒体的使用率会上升,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议题结构会出现不对称,导致对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因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对其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媒体更易促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消极评价,媒体报道量影响事件的知晓度;当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充分,媒体关注度低于用户关注度时,人际渠道和自媒体的使用率会上升,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议题结构会出现不对称,导致对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因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亚楠  温志强 《传媒》2016,(15):89-91
近年来一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除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其解决过程还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政府和媒体应该保持良性互动,政府应提高对媒体的认识,主动沟通完善法制建设,搭建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突发公共事件逐步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时,政府与媒体对它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收集了大量关于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如何应付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政府与媒体两者间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文献资料,对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呈现出的关系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灾害、事故危难等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能够吸引足够的注意力,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由此,为争取“第一时间”或吸引眼球而导致的报道不实等现象也多次出现。这不仅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形象,也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媒体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当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对于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如何既能及时报道又能正确引导公众心理,是媒体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是一起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在这起事件中,官方消息尚未发布之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出谣言并广泛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防治网络谣言的传播,使网络谣言得到及时的消解是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重要目的和主要方向。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从媒体、受众、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防治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媒体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参与其中,其有效的应对策略应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综合考虑。就新闻参与而言,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相对复杂,与一般医疗卫生的具体应对措施不同,媒体的应对受到政府相关规定的影响、单位性新闻源的封锁、媒体自身的报道方式、受众接受程度及社会的开放、信息的多形式流通等等方面的限制。政府相关规定的变化对媒体应对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海燕 《现代传播》2015,(3):156-157
当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媒体的责任如何体现?2014年3月以来,在昆明、乌鲁木齐、广州连续发生的暴恐事件,不仅一再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也给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展开了高难度考卷。以时事评论见长的《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中,运用好新闻评论这把"利剑"——汇聚舆情、释放情绪,引导危机缓解,提高应对能力。本文尝试分析《直播港澳台》2014年以来对几起"暴恐"事件的报道,力求为传统媒体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9)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的注意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议程设置。那么谁又设置了媒体议程呢?本文采用议程设置理论,以2004年至2013年十间发生的23个食品安全风险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8家报纸的463篇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显示,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来自于政府的信息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主要信息来源,政府议程可以设置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态度;在相关食品安全报道中,存在可以设置其他媒体议程的精英媒体。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政府在此过程中的媒体应对变得异常重要。目前,政府的媒体策略方面有着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着一些失败的教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政府必须拥有科学的媒体应时策略,高处入手,化解危机,塑造形象,消除影响。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媒体应对,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通过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分析。总结出了时间效率、政府形象、媒体议题引导、软硬兼施等策略,以更好地为政府媒体应对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1.
姜欣欣 《大观周刊》2012,(21):52-52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政府应对的不科学不及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开放媒体.促进公民参与以及重建公众的社会信任是防范群体性事件的持久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国民参政议政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政府与媒体及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敏感。目前,少数领导干部在重大的突发性社会事件发生后引导媒体舆论能力较弱,表现不佳,在媒介素养方面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应对媒体,加强公众对政府领导形象认同和决策理解的舆论引导,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促进事态的平息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已成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和新闻发言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14.
曾一 《新闻世界》2013,(8):336-337
本文以2012年的红牛添加剂事件为例,分析导致红牛“添加门”舆情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只有靠媒体、政府、民众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利用好新媒体这个互动平台,才能正确引导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  相似文献   

15.
如今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危机四伏,频繁发生的危机使得危机传播日益重要。当危机发生时,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发挥着引导舆论、服务公众的作用,掌握舆论导向成为转危为机的关键。本文试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从危机爆发的不同阶段中媒体应对与当时的舆情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转危为机的范式,给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媒体、公众应对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档案部门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有利于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本文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提出了档案部门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杜涛 《新闻窗》2014,(6):16-17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稿件见报量直线上升。由于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比较复杂,而食品科学常识普及率还很低,目前我国广大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常常将见诸媒体的食品安全稿件或节目当作评判食品安全事件的依据。当揭露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促成了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同时,失实的甚至是虚假的食品安全报道也会引起社会恐慌,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统一信息发布渠道,及时让公众了解真相,合理引导民众情绪,是政府和媒体在应对恐怖主义事件时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10,(11):15-18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经常处于一种欲报不能欲罢不忍的困境:这里有体制、观念、新闻管控和自我设限等方面的原因。要突破这种局限,需要从政府转变观念,管理者提高媒介素养,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着手,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群众与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群众在遇到难事、急事时从以前的自行解决变得善于借助媒体的手段解决。媒体在接收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后,也非常乐于对事件进行报道、连续追踪。近年来,档案侵权事件通过传媒反映出来,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档案部门如何与媒体建立和谐的关系,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构建与媒体健康良性的互动关系,是新形势下对档案干部的新的要求和考验。一、媒体报道档案侵权事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