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英语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尺度.但是,英语写作往往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强化英语阅读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本文从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的关系入手,阐述英语阅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并提出通过强化阅读来提高英语写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顾亮 《考试周刊》2008,(16):125-126
英语的教学过程既是对英语感知的引导过程又是对英语应用的实践过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而要想学好、用好英语就得需要大量的实践,英语的实践过程就是英语语感的形成和优化过程.获得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语感,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导致了英语各种变体的出现.中国英语是众多英语变体的一种,属于使用型变体.中国英语变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和研究中国英语变体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并能促进中国的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最新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离不开英语阅读,离不开英语阅读能力.英语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英语阅读理解、英语阅读速度和英语阅读记忆三个方面,英语阅读理解力是英语阅读能力的核心.英语阅读能力由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等三种图式决定.从阅读的生理机制来看,阅读的根本机制在大脑,阅读要靠大脑的思维活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的英语阅读必须依靠个体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英语呈现全球化趋势,体现本土化特征.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形成的一种过渡语系,最终终会趋向同一,融入标准英语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6.
多少年来,关于英语学习方面,是通过“习得“语言还是“学得“语言的规律来学习英语,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语学习放在英语的环境中,英语能力自然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但在没有英语环境或英语环境较差的情况下,英语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迟缓.那么,如何在母语环境下来学习英语呢?进行适当的汉英对比有助于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7.
付华  胥全文 《时代教育》2009,(8):110-110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又建立在英语基础知识之上.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英语技能丰富英语基本知识,以英语基本知识和英语技能升华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总结和体会,就如何加强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畅所欲言     
吴平Lena 学校: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班级:初一(1)班爱好:英语、电脑得奖情况:1.剑桥少儿英语三级2.英语文章My Teacher发表于《英语辅导报》3.校剑桥杯英语节文艺汇演特等奖4.校英语故事比赛一等奖5.校英语书写比赛一等奖6.浙江大学HAE英语夏令营优秀营员,并获奖学金7.杭外夏季英语村各种奖项8.英语文章多次发表于小学校刊《蕺麓芳草》  相似文献   

9.
英语的阅读是积淀英语知识和汇集英语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英语会话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的基础,所以研究英语阅读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师应采用多种的英语阅读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综合素质的养成,更好地实现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总体反映.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加强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技巧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多元、多层次职业英语能力,而目前高职通用英语和职业英语课程独立设置的模式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文章结合ESP理论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高职职业英语双向渗透EGP←EOP→TC培养模式,力图构建培养复合型高职人才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市场导向和技能应用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和应用为基础。英语课程应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及实践模拟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抓好英语语音训练,搞好听力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3.
高职英语教学应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而高职英语课程一直沿袭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英语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脱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高职英语课程现状,指出构建基础英语与职业英语相融合的高职英语课程的有效途径,旨在探索新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完善高职英语课程,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技能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14.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在英语教学界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与一类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资金、师资和生源上都无法效仿他们的课程体系。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另辟蹊径,在明确目标职场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对目标职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技能需求分析,打造以英语专业+通用商务英语+双语商务知识为主,特殊用途商务英语为辅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中端职场需求的"实干型"人才,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高职专科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教学难度大。随着教学的深入,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师资紧张,教学和管理任务日益加重,教学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英语教学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英语基础课的学习与实践,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逐步建立、完善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考核制度、系统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和合格人才培养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设了英语类专业,从专业建设和发展情况来看,高职英语类课程占国家精品课程的比例极小,但是进出口与外贸人才需求仍紧缺,高职英语类专业前景乐观,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喜。高职英语类专业的发展要消除认识上的分歧,要缩短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德育教学职业素养的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上内容可通过德育课程教学、专业实践课以及日常生活管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也对高职专业教学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外贸成为应用英语教学日益重要的服务领域。为了检验课程建设的效果,改进教学,笔者借助问卷和在线访谈调查了应用英语外贸方向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所学英语和贸易类课程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调查发现:本专业基本上“学用对口”,资格能力证书有利于学生对口就业,应用英语教学促进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学生在校时缺乏明确的职业认识,他们渴望在校时得到专业性实践训练、获得初步的“工作经验”和发展“综合素质”。基于此,笔者建议本专业教学按照外贸职业的工作过程设计综合化课程和组织情境教学,把应用英语和外贸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经历(模拟)职业实践的前提下培养他们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也要以实用为主,向应用型转变。本文提出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将高职英语课程进行整合和设计,分成四大模块,即EGP教学模块、ESP教学模块、等级考试模块、实训实习模块,分层次、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实施,使英语更好地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从而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VHSs) deliver general English cour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courses are perceived to be appropriately vocationally orientated. This focus gives rise to two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what are VHS students’ expectations from their English courses, and to what extent are they being met?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a mismatch between VHS students’ perceived needs from their English course and the actual course of study they receive, which is set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VHS students have clear expectations that their English course will provide them with vocationally relevant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the English course they receive does not necessarily equip them for their future employment. Implications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explored, including recommendations that English curricula should be reviewed, and that steps need to be taken to ensure that policy goals are in fact deliv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