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的《淡漠》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借爱情故事关注青年人生观的作品。二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方法方面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表现了二位作家对小说艺术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6.
(一)《伤逝》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彷徨》收集了鲁迅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一九二五年间写的十一篇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这些小说曾先后发表在《语丝》、《莽原》、《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总报副刊》上,于一九二六年八月汇编成集出版,属《乌合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的《生活边缘》是反映当代年轻人同居生活的一部比较优秀的小说,鲁迅先生的《伤逝》则是这类小说中最杰出的精品,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篇小说,揭示两个时代同居生活结局基本相似的原因,进而分析两篇小说在写作技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实际上足哀悼兄弟恩情。1925年10月12日的《京报》副刊上,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借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多选用悲剧题材,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数是悲剧形象.鲁迅共写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是取材于历史的小说集,本篇不拟论及.《呐喊》与《彷徨》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共收小说廿五篇,其中有十七篇描写了悲剧性主题.《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伤逝》无疑是一篇典型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扛鼎之作。本文认为它和另一篇小说《奔月》具有明显的整体意义上的价值同构。鲁迅深刻挖掘了女性的心理机制,以平等的姿态真切关注中国女性灵魂,共同构成了作家对于"怎样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内涵的真切体认,,从而凸显出作家彻底的现代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小说《伤逝》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和不同诠释,主要缘于小说主题的含混与鲁迅对"涓生"态度的含混。事实上,这是一篇关于启蒙知识分子成长的小说。鲁迅通过对一个爱情故事的展示,整合了他一直思考的三个主题——启蒙之初的狂喜与浪漫、面对"铁屋子"式的现实困境的"失态",以及放下重负、坚持行动抗争的出路。在经历了"五四"的狂喜、日常生活和死亡的洗礼之后,忘记"原罪"在虚空之中上路的涓生,正是"过客"的前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伤逝》中鲁迅的思考脉络进行了追溯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伤逝》的悲剧意识黄圣银一一九二五年,鲁迅写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五四时代的爱情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时,《伤逝》却考察了这种爱情问前延伸后的灰暗和衰微,从而留给人们一个深刻的疑问:“子君、涓生爱情的生长为何夭折...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朦胧的意境和闪烁的言辞增加了人们探求作者本意的难度。在《伤逝》中有讨论个性解放与女性地位的因子.但不是作品主题的全部。作者借用了涓生的手记,以忏悔自责的方式,探讨自我生命体验中的爱恨情仇。曾经拥有和体会过的亲情、爱情、欢乐、幸福都已远逝,作者开始反思人生的存在与虚无。鲁迅的自悼,与往事诀别时的寂寞和矛盾的心情隐藏在《伤逝》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鲁迅作品中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并且依托丰富、多样的艺术性使二者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结合。从小说叙事话语的多义性、叙事情感的丰富性和叙事视角的独特性诸角度对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伤逝》有说不尽的话题,不论是叙述文本自身的结构、作者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还是叙述者的每一次评论,都给读者理解文本带上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当下,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伤逝》,并结合作者的经历,体会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鲁迅的《伤逝》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爱情的反讽,这种反讽意义是通过两个要点来完成的:一是小说叙事与其语境的对立;二是《伤逝》主题内涵中所表达的自由恋爱与传统婚姻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