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写文章要有新观点。文章有了新观点,不人云亦云,读者才会买帐。因为读者讨厌的是陈谷子烂芝麻。那么,如何才能使观点出新呢?逆向思维即反弹琵琶可以出新。这点古人早已知道。比如,在一般人看来,老师的水平要比学生的高,可韩愈不一概而论,他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现在读来仍一新人的耳目。今  相似文献   

2.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韩愈大师在他著名的《师说》中有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至理名言。下面从对一道习题的解法说起。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过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封建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奴才教育,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依附于对统治者的神化之  相似文献   

4.
一段话,两个观点?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这段话中,韩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圣人无常师。"并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事以论证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有过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  相似文献   

6.
1200年以前,中唐的韩愈(768-824)作了一系列震聋发聩的文章,其中之一就是《师说》。从表面意思来看,《师说》是讲有关做老师的道理的,其中讲了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讲了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相似文献   

7.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长进,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涛,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9.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这一名句,在知识信息化、资源化的今天,尤其显出其蕴含的真理性。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他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师道尊严”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要相信学生     
某老师教《燕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教师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面上的飞虫、水中的小鱼虾,先用尾巴沾水缓冲一下,否则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便站起来说:“这话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主要吃飞虫,不吃水中的小虾。”老师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盲从老师,并说明自己也没实地观察过,表示课后一定去查考资料,搞清楚这个问题。观此情景,我不禁想起了唐朝韩愈说过的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倡教学相长,是颇有些辩证观点的。一般说来,老师的知识面要比学生宽一些,但由于经历、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同,在某一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谤,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有人认为,《师说》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那么,韩愈在《师说》的创作实践上是怎样作出表率的呢?一般评论家只看到他在形式上摒弃六朝以来不重内容、只讲求声韵、辞藻的骈文,而学习自由活泼、明快练达的先秦两汉散文,殊不知他刻意仿古复古还表现在修辞、用字上——黄侃述、黄焯编撰的《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相似文献   

13.
正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学习的场所,是促使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面对新变化,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构建师生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一、确立正确的师生观韩愈在的《师说》一文中说:"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今信息源多元的情况下,学生已知的知识是无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4.
韩愈说,教师虽然“术业有专攻”,但“弟子不必不如师”。实践证明,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有时可能会超过老师,也能当老师的“小先生”。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历来以基本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不能把学生仅仅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适时地调动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完成知识的转化,同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升华。 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说明教育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必须随时随地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工作,通过成功的教学实践,使课堂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 我在讲授《石壕吏》一课时,一改以往…  相似文献   

16.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韩愈说这话时只有三十六岁。我对这句话不仅佩服,而且喜欢——虽然我今年虚岁三十八,比当年的他年长两岁。这句话总让我想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就像这句话一样,虽然朴素,但有一种独特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学习其实就像是学习跳舞,教师就是那个舞蹈教练。“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这个演员培养出来靓丽地登台表演,其他的事大可不必劳心费神,更不必越俎代庖。一、设计导语。为学生精彩开幕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9.
李镇西 《班主任》2012,(5):63-65
正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关于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20.
为师者     
深夜改完作文.我走出房门,在院子里抬头看看星呈,听听早起的鸟儿灵舌鸣啭,我欣慰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比鸟儿鸣啭得更优美。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作文比我中学时代的作文远为出色。每次讲解韩愈的《师说》,我都要着重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文化意义,并以自己比学生天资差为例,鼓励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