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结合苏轼的人生背景,解读他在黄州时期的词作内容,可以看到他的词风格的多样化。虽然他仕途受阻,心灵受挫,但他所坚持的积极入世和乐观自信,使得“旷达”始终是其词作风格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本从艺术哲学的角度,通过对苏轼散创伤态度,艺术风格与人格追求的论述,展示了苏轼散有补于世、自然天成、闲适旷达和追求完美人格的化品格,同时,也展示了作的复杂心态与卓荦不群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从《江城子·密州出猎》看苏轼的多面性,从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苏轼作品看其人的豪放与旷达,自我排解与人生空漠,探讨苏轼精神世界的变化与多重性,以及困境中坚守高洁人格的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苏轼晚年在岭海时期的困境中接受了陶渊明“固穷节”的思想,学习陶渊明,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进入了“天地精神境界”,获得了人生和文学的双丰收,构建了于背逆之境实现人生成功的理想的人格模式。陶渊明精神伴随苏轼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岁月。  相似文献   

6.
论苏轼"应物无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苏轼的“应物”思想注入了灵动圆通的思维方式和轻视忧患的旷达之气.显示出其精神“达”而非“刚”的一面。旷达超脱的气质,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创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佛老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一个驰骋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物,由于深受佛老思想影响,词作中表现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形成了随缘自适、旷达超逸的人生态度。其词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清空脱俗的审美取向。文章试从苏轼词入手,分析佛老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9.
苏轼黄州词因词人心态的不同,前后期存在着差异,但主导风格仍是旷达。黄州词的旷达风格主要是通过刻画主人公旷达的形象、描写清旷的号色以及哲理妙悟式的放旷体现出来的。黄州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与苏轼个人的性情气质及偶然的人生遭际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浸润分不开,特别是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成为其词风旷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始以后,以阮籍贯为主要代表的儒道思想第一次融合。阮籍具有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道家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时代风范、超然物外的自由理想人格境界,从而形成了旷达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使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智慧达到空前成熟的境界,建构起中国传统士大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格文化框架。  相似文献   

11.
苏轼之旷达,古今论者较多,但多及其一端,总不能全面把握苏轼旷达之特质。细考苏轼之诗词文作品,并对照其人生经历,可以发现苏轼之旷达,其核心在于他能做到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  相似文献   

12.
黄州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现了他宠辱不惊、热爱生活、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对儒释道等传统哲学的吸收融合、对人生的深入思索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郑雅琳 《文教资料》2010,(13):10-11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在秉持儒家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的同时,吸取佛门随缘自适的思想。坦然面对人生,保持自己荣辱不惊的人格尊严。本文即从分析禅宗文化的形成入手,对苏轼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人生如梦的禅学主题、富于理趣的禅诗进行了具体解读.以期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苏轼。  相似文献   

14.
寓惠时期, 苏轼在贫穷潦倒的磨难之中, 开始了全面的人生反思, 不断进行着自我精神的超越, 从哲理的高度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并把现实世界当作审美对象, 达到人格的理想境界, 实现人生的审美化, 从而展示出他作为庶族士大夫代表独特的人生理念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苏轼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被贬飘零20多载,不仅没有沉沦厌世,反而始终以一种旷达超脱的态度面对身世的沉浮,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后世诸朝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心灵寄托。他面对人生剧变时所表现出的宠辱不惊、冷静坦然,与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从具体的诗词出发,浅析苏轼三次被贬谪时的随缘自适、任运自在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庄子思想的体现,可见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是有很深感悟和很多运用的。庄子思想体现在他的词作中,主要是形成了他“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和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苏轼词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发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劝导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而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晴天更是一种大彻悟,大境界。  相似文献   

18.
曹智 《文教资料》2009,(15):13-15
苏轼旷达精神源于儒释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他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苏轼旷达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促进了他对于常规的突破和新的艺术规范的确立,使他对世界人生有着独特而富有深邃哲理的认知.给他以敏锐的艺术情思。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