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讲究教育 艺术的今天,一个忙碌的父母最具挑战的就是对孩子说出恰当的“好话”。专家认为赞美孩子、鼓励孩子,说一些令孩子振奋的话,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以下是家庭生活教育家查尔斯·史密斯总结的一些优秀父母常对孩子说的100句话。这100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在家里,或是在其他场合,我们从某种视角出发,有意识地搜集了这些镜头。这些,是我们所熟悉的镜头海报亲爱的顾客: i ‘ 您好!为方便您购物,”本商场特意设立临时儿童游戏园,为您免费看管。孩子。如果您的孩子是女孩,请您领她到商场一楼右侧;在那里我们为她们准备了各种漂亮的布娃娃和拼图积木;如果您的孩子是男孩,请您带他到商场一楼左侧,。在那里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丰富的电动玩具车和各种玩具机器人。请您放心购物!×X商场男孩·女孩——从性别视角看教育@张立佩!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3.
1993年要目     
.卷首语境界肖荣2·1春雨法志瑞301孩子与我李晓莉4·1我是未来我是希望雨红5·1孩子的世界陈燕6·又母与子王荣元7.8·1老师.让我亲亲您王菩9·1同唱一支歌黄福君10·1橄榄魏炫11·1欣喜刘玉莉12·l.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宋庆龄论儿童教育1·l宋奶奶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严福夫l·2宋主席嘱咐要“加强科学研究”鑫蕊1·4见细知微总关情味蛛1·4.“双爱”教育专栏提高爱祖国启蒙教育实效性的尝试徐冬梅等3·2搞好“双爱”教育关键是教师胡永根3·3我们是这样渗透“双爱”教育的杨蓉3·4大班“爱领袖”系列教‘育活动设计王文南3·5大班“中国…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是当今美国非常权威的少儿教育专家,是一个名叫“爱家协会”的国际组织的创始人和主席。他的重要著作《杜博士孩子管理法则──寻找疼爱和管束之间的平衡》被陈列在美国白宫图书馆,作为最优秀的少儿教育著作之一向人们推荐。 此书的中译本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本期我们向您介绍书的部分内容。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其实用性。书中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可以有条件地打孩子。正对该书的一个美国读者所言:对于一本好书,你不必同意其全部建议,你需要明智地选择对你自己有用的一切!然后,你就去尝试吧,或许您会成功地运用杜博士关于培养孩子良好品行和责任心的指导原则,并且正是因为运用了这些原则您才没有必要打孩子。  相似文献   

5.
中外许多家庭教育专家都认为,从小要培养孩子关爱父母的品质,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彼得·萨洛瓦里和约翰·梅耶提出,情感智力是决定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受人喜欢”、“友爱”、“尊重他人”都是孩子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加强培养。日本教育家森重敏认为,“亲子之间的爱丰富的家  相似文献   

6.
婷婷:今天我们请来了行知幼儿园的老师们,她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少经验。不信?昕她们说说吧,有一些经验对你们或许有用哩! 孩子“告状”怎么办? 虞佩萍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免不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告状。”内容无外乎“××打××”“××抢玩具”“××和××在抢椅子”……这样的“告状”,其实有的孩子也并非一定  相似文献   

7.
柔弱的人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30卢布……”  相似文献   

8.
作为父母,每个人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龙”“凤”不是一出生就命中注定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尤其是在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大教育家卡尔·威特就说:“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生下来之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也是最好场所,年轻的父母要特别重视你的孩子在婴幼儿期(1~6岁)的教育,一定要尽可能地多陪陪你的孩子。一、多陪孩子玩玩具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婴幼儿各年龄段都有适合其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玩具,父…  相似文献   

9.
玩具不仅仅是“嬉戏”的工具,它们还富有启发儿童心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功效。您可根据以下几点来为您的小宝贝选择玩具:1.选择能激发孩子智力的玩具。带有启发性的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推理能力,这一类的玩具,常见的如积木、拼图、塑泥等。积木可以培养孩子数与量的概念;拼图可以培养孩子辨识物体形状的能力;塑泥则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创造力。2.注意孩子的人格倾向。假使孩子是属于内向型人格,则应选择富于理性、好奇性的玩具,如走迷宫、七巧板、九宫格等。假使孩子是属于外向型人格,则应选择能培养注意力、耐力…  相似文献   

10.
我们习惯上认为小孩的社会技能有限,特别是在处理冲突的时候,所以当孩子为玩具或者游戏发生争吵时,成年人会“及时地”介入。然而,最近关于儿童社会行为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我们低估了孩子处理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有可能曲解了人性的发展规律。20世纪上半叶,弗洛伊德和康纳德·劳伦斯研究  相似文献   

11.
柔弱的人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她的工钱。我对她说:“请坐,尤西姬·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30卢布……”“40卢布……”“不,30……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30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  相似文献   

12.
儿童车票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去首都一所大学讲课,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来了一位查票员,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仔细地打量了他之后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但我买车票时还是孩子。”作家与鱼有一个很想成名但又怕下苦功的青年写信给马克·吐温,请他介绍成功的秘诀。信中写道:“听说鱼骨头里含有大量的磷,而磷是补脑子的,看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吃很多的鱼。请问你吃了多少鱼?吃的是哪种鱼…  相似文献   

13.
柔弱的人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四十卢布……”“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两月零五天……”“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  相似文献   

14.
很多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认为对自己的孩子很了解,可为什么您的孩子不愿意和您交流,不听您的劝告和批评,和您顶牛,甚至离家出走呢?专家认为,这主要是您缺乏和孩子的沟通,而且专家指出,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亲爱的家长,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如若您认为难以作出准确的回答,那就请您用下面的问题自我测验一下,也许对您进一步了解和教育孩子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5.
儿科专家认为,玩具对促进儿童的动作与智力发育有益,父母们也觉得一件新的玩具会给孩子带来欢乐。特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一孩化”的普及,父母在给孩子买玩具上的花费,一般都不会吝啬的。然而当人们出钱去买玩具的时候,是否会考虑,这件玩具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  相似文献   

16.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而玩具则是“游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伙伴。目前市面上的玩具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到底什么才是最适合孩子的玩具呢?本期特地约请了儿童心理学和玩具质量检测方面的专家和大家谈谈如何为孩子选择玩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班会背景】“六·一”是孩子的节日,理应让孩子快乐地度过这一天。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孩子认为过“六·一”就是好好地吃一顿、玩一天,淡化甚至忽视了“六·一”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快乐、更充实地度过“六·一”,我们召开了以“快乐的节日”为主题的班会。【班会目的】1.了解“六·一”的来历,理解“六·一”的意义,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2.通过传唱儿童歌曲、表演儿童舞蹈来了解各界人士对儿童的重视,感受祖国的温暖,度过一个愉快的儿童节。3.倾听优秀儿童的故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班会准备】1.搜集“六·一”的…  相似文献   

18.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大会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  相似文献   

19.
关心和教育孩子,不是“六一”节的“专利性”话题,今天,我们议论“尊重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许并非悖时。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亚认为,儿童从4岁到学龄前的年龄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换言之,孩子经过呀呀学语的“原始思维”后,其脑海的思维之舟正式开始“启帆”。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思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不错,但是,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的夸奖和赏识仍有可能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受到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结果会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