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少年天才是鲜见的.但他足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不缺少神童.只缺少培乔神童的土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于是有更多的人欲探究制造神童的妙诀.甚至带领孩子参加“神童”速成班。到底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为培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许多 《中学教育》2005,(3):43-44
王福志是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新式农民,他用自己的“土办法”培养了被称为“神童”的儿子。他儿子王京9岁读完小学。16岁时已两次考入清华大学。以下是他培养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中等生     
女儿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夫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丈夫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精品栏目“新闻调查”中,讲述了一个“神童的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湖南省华容县有一个叫魏永康的“神童”,从两岁时,就能识字两千多个,三岁时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由于学习成绩一直远远优于同龄学生而不断“跳级”,十三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重点大学——湘潭大学,十七岁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科院核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时间,魏永康以非凡的学习能力在整个华容县,乃至整个湖南省成为人们竟相传颂的“神童”。可是好景不长,仅仅两年时间,魏永康因无法适应学习而被中科院退学,目前赋闲在家。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神童成长”的经历做了较为全面的追综调查,其学习经历是从小学到大学是母亲“陪读”,在中科院时离开了母亲的“陪读”。在结束采访时,面对目前这位神情痴呆,语言木讷,情绪低落,曾经名噪一时的“神童”,记意味深长地感叹道:成也母亲,败也母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少年读者》2009,(5):46-47
话说大唐贞观年间,有一个孩子姓贾名嘉隐。他虽然长得很丑,但是机智非凡,大家都称他“神童”。7岁的时候,他已经名扬长安城了。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 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的著作,拍着胸脯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 之迷”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 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 些人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 是神童 “批发站”。其实,这完全是自吹自擂,是在制造“神话”,鼓吹“现代迷信”, 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过度的重视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众人跟中的“神童”。于是各种所谓的神童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伪神童”教育模式的概念,并对这一模式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神童     
一个高傲的夫人对老师说:“依我看,我的孩子真是个神童,他有许多很独特的想法,难道不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夫人。”老师回答,“特别是在默写生字的时候。”神童  相似文献   

9.
阿友 《下一代》2013,(10):6-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震撼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15岁的母亲便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承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发展,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10.
贾婧 《教育》2011,(11):44-45
孩子的学习应该遵循教育规律,虽然一些“神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杰出的天赋,但终究他不只是“神”,而且更是一个“童”,我们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应放在“童”字上面,而不能被“神”迷惑了头脑。  相似文献   

11.
4岁半上小学、14岁参加高考一举夺魁考进中山大学,李博宇自小到大就是人人称奇的“神童”。但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却走过一段弯路。曾经5年沉迷网络的他,若不是妈妈的倾情拯救,又焉能取得如此成就!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2013,(21):20-20
今年9月,一批2000后学生走进各知名大学校园,清华大学有13岁的陕西考生范书恺,中国矿业大学有13岁的安徽女孩王博扬。诸多媒体把这些“神童”推到台前,试图使之成为很多孩子及父母的偶像。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谁家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某些新闻媒体的“爆炒”,这孩子便成了“神童”。如今钢琴神童、书法神童、国画神童、舞蹈神童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口算神童、背诵神童  相似文献   

14.
支玲琳(解放日报记者):作为今年全国高考年龄最小的考生,10岁男孩苏刘溢高考取得566分的成绩引起了全国关注。“神童”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不少家长急于一窥究竟。而几乎在同时,—个旨在“复制神童”的民间“种子计划”也被媒体披露了出来。此计划尽管收费颇高,但应者众。当年中科大少年班几位“神童”的命运令人感叹,引发的思考至今余波未平,但为何时至今天,人们对天才神话、“神童”制造的追捧和热情依然热度不减?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汇》2008,(6):12-13
据媒体日前报道,一位2岁上学、9岁读初中、14岁上高二,在当地被称作“神童”的高二学生,在上课看课外书时被老师批评后,留下遗书跳入校内的池塘,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这位叫覃瑶的孩子在遗书中说,死可以摆脱自己“一直承受着的巨大压力”的中学生活,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相似文献   

16.
何不学学鹰     
肖翠荣 《湖北教育》2006,(12):57-57
曾读过一则报道,说是湖南某“神童”在父母精心安排设计下,十三岁就考上了一所非常名的大学,于是,母亲辞掉了某局副局长的工作进京陪读。照料他的饮食起居,除了学习,其它方面全由母亲包办。真真切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知,在一次考研时,一门专业考试因迟到,而导致考研的失败。之后,陪读的母亲只好带着这位“神童”回到了湖南。回到家中,母亲不可能再像大学那样安排他的一切,因为他毕竟是成人了。哪知,他除了会“学习”书本外.像穿衣梳洗、待人接物等一些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一概不会。“会”读书的“神童”实则是一个低能儿。  相似文献   

17.
《家教指南》2005,(12):34-34
最近有媒体披露了中科大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千政“自我封闭”、谢彦“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据此,有争论蔓延:少年班是培养人材,还是摧残人材?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神童”盛行的时代,似乎也是一个造就“神童”的时代,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关于“神童”的报道和消息:13岁“神童”以674的高分被清华录取,15岁即放弃学业全心练球的台球“神童”破格读上海交大,接着还有走钢丝的杂技“神童”、横渡海峡的游泳“神童”,甚至还有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参加内衣模特大赛的模特“神童”……不知从何时起,形形色色的“神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呈现出一种迅速向低龄化发展的态势。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使其朝着“神童”的方向发展。有人对这种超常教育乐此不疲,就有人持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神童”教育是到了该瘦身的时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9.
“神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到神童的故事,一些人就眉飞色舞、神情激昂。被称为神童孩子的智商超过140,在法国大约有40万,在美国大约有150万。这些宝贝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太聪明了,有的2岁开始读笛卡尔的著作,3岁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不到5岁就开始对欧几里德的公理刨根问底了。中国的孩子也不比洋娃娃差,有的9岁读完了高中,12岁就大学毕业了,有的两三岁能识千字。这些孩子对知识理解得快,掌握得  相似文献   

20.
前 言鲁迅说:“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神童诗》就是儒家恶魔专为杀害孩子而编造的一本宣扬孔孟之道的启蒙坏书。关于《神童诗》的来历,明末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宋朝人汪洙,鄞县(浙江宁波)人,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据说他在八、九岁时就善诗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