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长江韬奋新闻奖”是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全国数百万新闻工作者中,获此殊荣者不过数十人。得知普布多吉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新闻奖”,我们非常高兴。获奖后的普布多吉依旧是那样地沉稳、热情、不张扬。他说,首先要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这是西藏新闻界的荣誉,更是西藏广播人的骄傲。荣誉属于昨天,获奖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27日揭晓,19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喜获殊荣。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10名获奖者是(按姓氏笔画排序):人民日报社王义堂、中央电视台白岩松、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东南频道成洋、科技日报社刘亚东、吉林日报社伊秀丽(女)、解放军报社  相似文献   

3.
2012年10月24日。北京,秋意正浓。这天,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我有幸成为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事实上,我对自己能获奖很意外。当我握着中央政  相似文献   

4.
本刊8月16日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15日揭晓,20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喜获殊荣。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山西晚报社长兼总编辑翁小绵获韬奋奖。荣获长江系列的10名获奖者是: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久喜佳、河  相似文献   

5.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地方媒体开展跨省市联动采访报道是一次锤炼“四力”、增长见识、互学互鉴的有益探索。本文以四川宜宾广播电视台与江安县融媒体中心共同策划创作的大型主题系列报道《长江纪行》为例,沿着长江看变化,在行进式采访中,多角度、立体化观察和思考,深入挖掘长江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真实展现各地以“生态+”助力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6.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历史悠久,风光奇秀,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在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工作和生活了40多年,因而有机会多次跋涉大河上下,领略它那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拍摄两岸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更增添对它的无比热爱。讴歌长江成为我新闻摄影生涯的一大宿愿。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9月27日揭晓,19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喜获殊荣。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义堂,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白岩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成洋,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东南频道制片人兼主持人刘亚东,科技日报社编委伊秀丽,吉林日报社文化新闻部主任江宛柳,  相似文献   

8.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篇优秀新闻作品,写得气势磅礴,言简意明。那么大的战役只用了六百多字,就把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胜利横渡长江,直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的雄伟情景,写得绘声绘色,历历在目。这篇新闻虽属名篇,但它并不符合广播稿的要求。报纸上的新闻也要求通俗,但不一定要求口语,广播则要求两者兼而有之,或者说,要求通俗到口语化的程度。因此,当时,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根据新华社的电讯稿做了二十多处改动。广播靠声音传播,它的优点是“一瞬即至”,弱点是“转瞬即逝”,当时若  相似文献   

9.
回忆长江     
回忆我同长江的相识,很有一点传奇的味道。但从这里却正可以窥见长江的为人,长江在当时新闻战线上所起的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我在《苏州明报》作记者,“八一三”淞沪战事一打响,就开始作战地记者了。战争开始,全国人民好象一吐久压在心中的积郁,心情振奋,没有一个人不关心前方的战况。  相似文献   

10.
十月的武汉,依然火炉本色;十月的长江,仍旧大潮奔流。2005年10月12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迎来了自己的一周岁。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广播》2006,(5):I0004-I0004
8月16日,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河北电台高级编辑王喜民获得第七届长江奖,成为我省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新闻工作者。王喜民多年来坚持深入采访一线,写下大量优秀新闻作品。《青藏铁路千里行》、《重走长征路》、《青藏高原万里行》等多部实地采写的大型系列报道感动了广大听众,他所采写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等大奖。  相似文献   

12.
【旁白】2008年11月,张秋玲来京参加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颁奖仪式,记者赶到她下榻的酒店采访了她。谈到此次获奖及15年从事广播新闻所取得的成绩。她十分平静而低调。但就是从这平静、低调、拉家常般的话语里,记者感受到了一个广播新闻工作者面对听众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3.
我从三十年代中期起,就在上海同范长江同志相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时局的改变,又先后在武汉、长沙,桂林和他相逢,并有一个短暂机会,在桂林“国新社”朝夕相处。解放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工作和其他关系,仍有若干接触。长江同志是我所尊重的卓越的新闻战士,也是我的诤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栩栩如生。他被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的冤案,虽已平反昭雪,但我仍然觉得我应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我怀念长江同志的哀思,来表达我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6,(17):47-47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8月15日揭晓,20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喜获殊荣。荣获长江系列的10名获奖者是: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久喜佳、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王喜民、内蒙古日报社刘少华、新疆日报社刘枫、新华社张宿堂、哈尔滨电视台郑鸣、江西电视台郑忠杰、解放军报社范炬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旺堆、中央电视台冀惠彦。荣获韬奋系列的10名获奖者是:吉林电视台冯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江作苏、扬子晚报社朱铭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汪良、人民日报社张书林、经济日报社张曙红、文汇报社茅廉涛…  相似文献   

15.
汉口长江书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一家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尽管它前后只有8个多月的历史,但它在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期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汉口长江书店》一文介绍了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不仅要了解国内大事,更要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的变化。近年来,国际事件频频成为大众关注讨论的焦点,国内媒体也更加重视对国际新闻的报道解读,除了央视、凤凰新闻等老牌国际新闻平台,各大省级卫视也加大了对国际新闻节目的制作力度。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新闻号》特别节目“长江解局”为例作出分析,从中国化、深度化等方面探讨省级卫视国际新闻节目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曹辉 《新闻天地》2011,(12):71-71
知道长江已去的确切消息。是在11月8日记者节那天。当时,我无意中上了一下QQ,便看到了一组令人心碎的照片。“7日下午,他已化作一缕轻烟离我们而去,奔赴了天堂。那祭坛上,‘先考吴公长江老大人之灵位’牌位旁,长江依然在憨厚地笑着。”那时,我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毕竟,他还差一个月才满43岁啊。“先考”、“老大人”这样的字眼怎么也不应该轮到他头上啊!  相似文献   

18.
各位同志: 这次纪念“国新社”50周年,许多新闻界的老同志、长江的亲密战友都会聚在一起了,机会难得。今天又特地安排了“长江生平事业研讨会”,并邀我参加,我再次向会议的主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和长江在1938年开始认识(实际上只能说是1939年),1940年就结婚了。可是,在解放前,由于历史上客观的原因,使我们象走马灯似的,往往是刚碰到一起,不久就又分手了。解放后,基本上安定了下来。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岗位  相似文献   

19.
作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媒介",反应迅速、到达及时、传播高效是广播的特点,"打起背包就出发"、"永远在路上"也成为广播记者的工作常态.因为身份和报道领域的特殊,军事记者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执行急难险重报道任务的"突击队"和"尖刀班",我自己也参与了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报道.汶川地震、渤海抗冰、西南抗旱、玉树地震、长江抗洪、舟曲泥石流……每一次报道都是第一时问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20.
于友 《新闻导刊》2006,(3):52-52
1935年9月.我在上海新创办的《立报》当练习生,开始学习新闻工作。当时有机会阅读全国许多报刊。1936年4月《大公报》在上海创刊,我发现了它的一个“亮点”——旅行通讯。署名“长江”的西北通讯很有特色.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流利的文笔.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把它当成学习的教材。我当时不禁感悟到.当记者.就该有长江那样的学识和本领.能报道大家关心的大新闻。1937年.我曾给长江写过一封信.表示了我敬慕的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