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静 《大观周刊》2012,(11):42-43
公元1644-年初(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随之大批满人开始入住中原。面对统治形势,顺治帝采取了“满汉一家”的政策,虽然满汉间仍存在不平与斗争,但各方面开始融合,这对后世统治者的政策及满汉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雪梅 《兰台世界》2012,(36):85-86
清代作为以满族为统治民族的少数民族政权,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其礼制都有着显著的少数民族烙印,并明显区别于中原汉族。其朝仪制及"奉上之称"中显现出的满汉差异,更是统治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清朝取得天下后,为治理国家,选拔统治人才,顺治二年开始科举取士。清代科举制大体延续明朝旧制变化不大。清朝科举考试在雍正以前,为优待满族旗人,将科举分为满汉两榜。旗人考试较容易,考满汉翻译一篇,也叫翻译科。到雍正时,为缓和反清情绪,取消了二榜制,无论满汉官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叫正途出身。为力求公平取士,防止科举考试作弊,清代还修纂了一部《钦定科场条例》,对科举作了详尽的规定。清代科举考试共分为四个等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即清朝时各省内的科举考试。当时一省设提督学政,负责考察全省学务事务,并主持省内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辑的《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关系的演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王朝的兴衰,而且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是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学术论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丛书·晚清史论丛之一,16开共670页,分为清初满汉关系、八旗制度与满汉关系、边疆治理与满汉关系、晚清满汉关系、档案与文献等章节。  相似文献   

5.
绿营是清朝维持统治的两大军事支柱之一。以前一般认为,作为汉人军队的绿营,是由汉人充任统辖官。事实上,从顺治元年(1644年)起,清廷就开始以旗人充任绿营官,并形成一系列旗人选任绿营官制度。提督是清代一省绿营的最高专职武官。了解旗人充任提督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统计旗人、汉人各自充任提督总体数量的基础上,对旗人出任提督的人数变化、地区分布特点提出观点,以期对研究清代国家的民族性、军事统治特点、满汉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定鼎北京,在明朝京师原有行政区划和政府机构的基础上,开始了一个新王朝的统治。清八旗体制移入北京,必然会与明朝原有之体制发生抵牾和冲突,再加上满汉矛盾,清初京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变乱难安的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策略的不断调整,清朝逐渐形成了一套稳固而富有特色的管控京师的体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新设机构就是步军统领衙门。考辨步军统领设立时间及缘由,可为深入研究清初京师治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一更为宏观的问题廓清障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安双成主编的《满汉大辞典》,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满汉大辞典》是编著者二十多年研究的新成果,是继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清文总汇》之后,在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部大型满汉文对译的工具书,全书共170万字.  相似文献   

8.
关于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问题,学界深入探讨了其缘由,但对袁世凯遭罢黜之前的史实梳理尚显薄弱,特别是对袁世凯五十大寿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清末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排场、造势之大,刺中了清廷上层年轻贵胄们的心。因此,慈禧、光绪过世之后,这些年轻贵胄就肆无忌惮地把矛头对准袁世凯。其次,对袁世凯开缺之后的社会舆论反应亦注意不够,报刊舆论对袁世凯开缺的认识与同情,正好为袁世凯赚足了社会声望。最出乎清廷意料的是外国媒体所表现的惋惜与遗憾,而此正为之后历史发展埋下深刻的伏笔。放逐袁世凯加重了清末以来本已缓和的满汉畛域,导致满汉官僚矛盾激化,是清朝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雍正时期的差遣使职——观风整俗使,依靠职掌的灵活性对当时常规的地方政治运行机制提供有效的补充和完善。观风整俗使教化乡民、监察地方各级官员为主的核心职责,辅之皇帝交予的临时性差遣,构成其较为完整的履职体系。该职的设置为雍正帝解决满族统治合法性危机、构建满汉政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尝试,从微观角度为分析雍正一朝官僚人事特征、国家治理原则、皇帝与地方官员关系的互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现存的满汉《合璧西厢》中,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本是面貌独特的誊清钞本,较为全息地呈现了该本《合璧西厢》的成书过程。该书的翻译工作大约始于雍正四年(1727),终于雍正六年(1729),是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所刊满汉《合璧西厢》之外独立翻译的满汉《合璧西厢》。它以当时最为流行的《金批西厢》作为汉文部分的底本,同时亦将《金批西厢》第五本完整翻译出来,对于弥补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和帮助满语读者全面了解《金批西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刊启事     
《历史档案》2008,(4):64-64
本刊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合作、吴元丰主编《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一书.已于2008年6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影印出版。全书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汉文朱批和录副奏折中.选出了其奉命率兵出征期间或单独或与别人联衔所有海兰察奏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8日,辽宁省司法厅厅长张家成将珍藏多年的《满汉文对照》课本捐赠给辽宁省档案馆。  相似文献   

13.
清初,面临满汉民族矛盾,清廷确立了"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重视官方出版活动,试图通过建立文化共同体,实现政治大一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高宗敕修<钦定清汉对音字式>是满汉合璧的语音辞书,乾隆三十八年(1723年)武英殿刊行.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六部成语词典》一书最近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满汉六部成语》释义的工具书。《满汉六部成语》成书于清前期。目前已知的最早刊本,是乾隆初年编纂的,以后各朝屡有刊刻,广为流传。该书辑录了清代中央主要政务机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常用语和专用词汇,共2570余条。其中多数出于各部的典章制度、政策法令或历史典故,内容丰富。清代编辑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官吏拟办满汉文公文的互译,同时帮助满族人学习汉语以及为应试者翻译提供参考。因此,清人在编辑此书时只将满文词义标明汉文的对应词,而对词的引申义及规制未作解释。这对今人正确理解清代六部档案用语,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清代六部成语词典》的作者,在长期从事明  相似文献   

16.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作为权力赓续的继承者,为了在全国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面对民国初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做出了一些重大努力:切实恢复统治秩序,严谕军警遵守纪律;力图摆脱新旧价值体系冲突状态下的负面影响,高调宣称赞同民主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通谕各省要体谅时艰,各党派要休戚与共,共创民国大业;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袁世凯亦有独到的创见;为融合满汉蒙回藏各族,缓和各民族之间的纷争,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诸多因素,实现真正的五族共和,袁世凯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统筹兼顾,这对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具有很强的镇定作用;为促进民国初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袁世凯还全面阐明其锐进主义基本国策,主张从稳健入手,实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揽子计划,共谋国家之强盛。  相似文献   

17.
1911年11月5日,杭州驻防经谈判缴械,浙江宣告光复。浙江军政府积极进行救济满人的工作,努力为满人筹划生计,终于将满汉矛盾成功化解,浙省满汉民族秩序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18.
满族入关后,由于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满汉杂居,相互通婚,加之清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推崇,盛京地区的满语在乾隆年间开始出现衰落趋势,在清代中后期,盛京满族陆续转用汉语。  相似文献   

19.
清朝作为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多民族帝国,当朝统治者必然会为了巩固国家地位实施各种加强措施。我国许多文献都详细记录了清朝满汉翻译人才的贡献及衰退,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满族入关后,由于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满汉杂居,相互通婚,加之清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推崇,盛京地区的满语在乾隆年间开始出现衰落趋势,在清代中后期,盛京满族陆续转用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