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秦鹏钧 《海外英语》2023,(5):201-206
“: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国家对于西方人来说一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存在。受到交通条件等诸多要素的影响,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探索往往都受到一定的局限“,中国”也成为西方人心中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殖民范围的不断扩大,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这一东方国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为具体的描述。中国形象也在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被西方社会所鄙视和批判。文章主要探讨美国记者、旅行家托马斯·华莱士·诺克斯(Thomas Wallace Knox)所写的《少年旅行家的远东游记》(The boy travellers in the Far East)中所呈现的晚清中国形象。诺克斯明确表示这本书旨在为美国的年轻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他本人也确实详细记载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然而,他的描述同样受到了其所在西方大环境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诺克斯无论怎样在内容或形式上去试图强调这种真实性,这部作品中的“晚清中国”也都会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语境下被“刻板化”和“他者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聚焦康拉德的有关马来叙事《阿尔迈耶的愚蠢》和《吉姆姥爷》两部小说,借助后殖民理论,对叙事成分、视角、语言和呈现方式进行评析,揭示康拉德作品的潜在殖民意识,指出这种殖民意识是根植于其所推崇的欧洲传统与作品对帝国形象所起的特殊作用,再现康拉德东方叙事与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中的东西方关系.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有关中国的两部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的状况》中,中国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中国形象的两极差异并非认知水平所致,它们隐含着共同的西方殖民视角,是西方利用中国形象服务于殖民话语,论证西方文明统治东方文明的合法性而有意识确立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的叙事话语里,东方被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西方而存在的神秘落后的可供驯服的异国他乡.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一方面要受制于这一虚构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不平等的东西方文化关系,这为后殖民时代的文学翻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一部典型的"逆写帝国"作品。小说再现了以苏丹为代表的被殖民国家独立后的现实和精神困境。旨在分析作品体现的多种殖民后遗症:苏丹内部的新殖民主义、东方对西方的报复、西方的变相殖民维持、未被解放的女性地位等,统一于作者对被殖民国家独立后何去何从的探索:本土化前提下"西学为用"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中,"他者"一词主要是指处于权力关系弱端的一方,例如东方被殖民国家较之于西方殖民国家,女性相对于男性,自然界相对于人类,都属于他者。在西方的想象中,西方是男性的自我,而东方是女性的他者。《世界收藏家》中印度妓女昆达丽尼与英国殖民军官理查德?伯顿之间的关系正是男女关系和西方殖民与东方被殖民关系的融合。本文旨在分析昆达丽尼这一角色中这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学者周宁的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大概可以为我们理解国民性话语背后隐藏的殖民本质提供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周宁的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话语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服务于他们殖民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而与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和特征没有关系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近日揭晓,本刊四篇论文榜上有名,其中获二等奖两篇:《Shanghai毒品与帝国认知网络——带有防火墙功能的西方之中国叙事》(作者:葛桂录,刊2010年第3期)、《论朱载的"舞学"理论》(作者:蔡丽红,刊2007年第6期),三等奖两篇:《广告传播  相似文献   

11.
以四位英美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揭露西方女性的中国想像重复了东方主义话语,把中国建构成美丽的东方和邪恶的东方两个矛盾的意象。西方女性的中国叙事反映了性别与种族的矛盾关系,女性东方话语作为东方主义话语中一个异质性的子话语,既挑战又巩固了男性东方主义话语。同时,这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他者的想像完成了女性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尘埃落定>的叙事是一种颠覆西方叙事理论的中国式的诗性叙事,即:叙事主体超性格化的对立;叙事角度超逻辑化的转换;叙事结构超理性化的摇摆;叙事语言超杂语性的诗化.作家阿来以傻子形象为核心,通过一个回忆的"亡灵"来创造文本,同时又融入了其自身的独创性,形成了一种生命的叙事,文化的叙事,感悟的叙事,从而建构了一个中国智慧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在以鬼为题材的影片中,中西文化差异显而易见.西方的恐怖形象多为如下几种:狼人、异形、吸血鬼等,拍摄效果多以血腥、暴力为主.东西文化不同已被人反复论述,但是在进行东方文化这方面分析的时候,日本和中国文化常常被归为一类,因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样题材,东方有一点十分相似,那就是多以冤魂、女鬼为主,强调的是气氛的渲染和心理上的恐惧.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实际上又有很多不同,为了便于分析,作者主要是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空小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此系列第二部小说《三四五区间联姻》通过描绘地域、民族与文明的差异表现,塑造了先进文明的殖民者形象与贫穷、落后、野蛮的殖民地形象。三区是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度,它的主要特征是西方的、殖民者的;四五区是落后野蛮的国度,它的所有特征都是东方的、殖民地的。此外,三区还拥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受殖者也是殖民者,它的双重身份使"殖民传播文明"得到了形象的阐释。由此,莱辛宣称,实现文明必须通过殖民统治,为落后地区带去先进地区的文明。这一叙事模式,说明了莱辛心中具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意识和殖民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6.
沈莉 《考试周刊》2011,(57):30-32
有关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曾一度引发热议。近代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评价,尤以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为主要代表。而在近代中国,中国人开始掌握话语权,以辜鸿铭、林语堂为代表,在《中国人的精神》和《吾国吾民》中回应并反驳了某些西方误读。解读这三部作品,目的在于用后殖民主义视阈,解构被殖民的民族的一种被强制的文化认同感.解构这一建构在不平等话语上的知识——权力体系,让属下发声.塑造一个属于东方自己的话语构建。  相似文献   

17.
在好莱坞电影历程中,中国形象和中国反派角色突出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对东方的想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八十至九十年代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深入地探索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好莱坞最初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已无法满足西方大众对东方世界的渴望,由此,中国形象在好莱坞电影工厂中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萨义德认为西方的东方学设定了西方先进与东方贫弱的对比模式以及神秘、肉欲、感性、落后的东方特征,因此他把这样的研究命名为"东方主义"。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论证西方对东方的误读是殖民话语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要与统治权力共谋。但是他对待东方学研究的态度过于激进以至于产生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将该学科描述整体误读为扭曲东方真实面貌、固化东方人刻板印象的内容。正因为萨义德后殖民批评的犀利与对待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激进,人们把他的理论拓展到一切边缘与中心的对立思考中。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只关于中东民族矛盾中的巴勒斯坦问题,而不是要进行反帝国主义斗争。《东方学》中的"东方"是指伊斯兰世界,并不是当今文化批评中所理解的整个东方。萨义德著书立说去梳理西方的东方主义误读,而自己在论述"共谋"问题时就存在误读,也引发了人们在运用后殖民理论时对他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强大的电影文化面前,东方电影常常被肢解、扭曲,以贫弱的形象验证西方强大的神话,东方被西方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利结构,陷入了西方文化殖民。中国电影应从古老文化中吸取营养,努力从边缘走向前台,勇敢自信地言说自我,以本来的面目向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华精神和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