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开每日的报纸,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如“记者昨日获悉”、“记者昨日从某某处了解到”、“记者昨日看到”等等,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并无新意的新闻.因为这些“昨日”大多都是记者硬贴上去的.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新鲜,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记者常常会错过采访新闻的最佳时机,以就是发稿的新闻由头已成了明日黄花,而这些新闻现在看起来仍有一定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记者再回到事件中去,了解它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动态,找到新的新闻由头.这时才能开始撰写“本报讯”.但有的记者却不愿意这样做.为了省事,也为了提高所谓的新闻时效性,他们往往把自己的采访时间(昨日),当作新闻发生的时间.殊不知新闻发生的时间与他们何时去采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记者的主观采访行为发生之前,新闻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大量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准确地发现或判定哪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一种能力,它是记者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记者的本领大小,能力强弱,水平高低,同新闻敏感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敏感的增强是与记者日常运用统计学的有关知识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闻敏感强的记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与统计学知识或统计积累发生联系。或者说,他们之所以成功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利于统计学知识的帮助,只是有意或无意罢了。 统计是向社会做调查研究,它通过调查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的数量及数量关系,进…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新闻界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新闻工作者只能宣传别人,不能宣传自己。人们的头脑长期被它禁锢着,致使许多有才华、有贡献、有名望、有影响的记者和编辑,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他们的事业和成就,他们的性格和品质,很少为人知晓.对于社会、对于广大读者说来,新闻界的内部状况,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新闻事业是公开性的、开放性的工作,任何的隐秘性和封闭性,都是同它格格不入的.新闻报道的开放性同新闻机构的封闭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当前的新闻改革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即打破新闻机构的封闭状态,提高新闻活动的透明度,加深读者对记者、编者的了解,密切记者、编者同读者的联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新闻界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新闻工作者只能宣传别人,不能宣传自己.人们的头脑长期被它禁锢着,致使许多有才华、有贡献、有名望、有影响的记者和编辑,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他们的事业和成就,他们的性格和品质,很少为人知晓.对于社会、对于广大读者说来,新闻界的内部状况,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新闻事业是公开性的、开放性的工作,任何的隐秘性和封闭性,都是同它格格不入的.新闻报道的开放性同新闻机构的封闭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当前的新闻改革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即打破新闻机构的封闭状态,提高新闻活动的透明度,加深读者对记者、编者的了解,密切记者、编者同读者的联系,使新闻工作发挥更大的舆论作用,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5.
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记者站记者是这些单位在全国各地的耳目,是中央新闻单位新闻触角的具体体现,他们虽然大多单兵作战,但中央新闻单位对地方的许多报道是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或采访完成的。对一个地区报道得多与少、好与坏也与他们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驻站记者中藏龙卧虎,写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好报道,许多新闻界的领导都是从驻站记者干起的。为探寻他们工作的奥秘,我们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请一些中央新闻单位驻站记者回答。我们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6.
我们是记者     
牛海鸣 《中国广播》2006,(11):22-23
记者是做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人。记者的天职是亲历历史、忠实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变革。践行记者责任的最佳方式应该是,以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取得新闻事件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范长江、穆青、埃德加·斯诺,都是著名的记者。因为他们追求真理,勤奋和执著,他们是记者职业的楷模。同缘于新闻工作,在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时至今日,我也已经做了31年记者。在高原做广播人,欣逢一个伟大、全新的时代,亲身感受和  相似文献   

7.
新闻中的记者和编辑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但是他们却都是新闻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在新闻工作的播报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一个优秀的新闻机构需要两者的相互协调,确保新闻工作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8.
芦晓娟 《新闻窗》2014,(4):30-30
一直以来,记者都被看成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人们曾给予记者工作极高的评价和赞誉,甚至给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美名。他们只看到了记者工作光鲜亮丽的一面:在报纸上可以长篇大论地发文章、发新闻图片,以及采访时的风光。毋庸置疑,这个职业是光荣的,但要做好记者却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9.
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结束,20位获奖者从全国70多万新闻从业者中脱颖而出。虽然他们所在的传媒不同、经历有别,风采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发扬了长江韬奋精神,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他们为新闻同行树立了职业楷模。什么是新闻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所谓新闻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就是新闻人对自己所担负的神圣职业所赋予的社会历史责任的认识和心理体验。范长江在《战时新闻工作的真义》一文中说:“社会对记者以及记者之自持,都是以民族利益,抗战利益,民众生活为前提。”他还要求记者,“记住自己是向人民负责的…  相似文献   

10.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最近发出《关于支持驻闽各新闻单位记者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和各地(市)、县委,主动热情地支持中央各新闻单位驻闽记者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元宵节后的几天,500多名各国记者云集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宽敞的宴会大厅成了为报道布什总统访华而设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在这里,往日觥筹交错的热烈情景一扫而尽,代替它的是记者们打长途电话的声音、打字机声和叽叽喳喳地频繁交谈声……在华丽璀璨的吊灯下,摆着40排铺着白布的长桌,每张桌上都有一台国际直拨电话。大厅两旁是两台大型彩色电视机,播放着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不少记者正在电脑打字机上写稿,有的则在翻阅新闻中心提供的一摞摞新资料,有些则三三两两在议论、评价某一场活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和波兰等几十个国家的记者,在紧张地工作。他们利用各种最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包括卫星地面站在  相似文献   

12.
于智 《记者摇篮》2006,(1):40-40
由于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们在开展采访活动的同时,会投放相应的精力用于学习和充电——翻阅报纸、书籍及相关资料,去对比、去观照、去汲取丰富的营养,包括采访前后的准备和总结。而今,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人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参考途径。如此的借鉴无疑是快捷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要科学地健康地摄取,否则,就容易营养过剩甚至消化不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新闻不难写,但是好的线索难求。有些记者特别是参加新闻实践不久的年轻记者,苦于写不出象样的作品,就去求助互联网,摹写网上发布的新闻,更有甚…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采访,其实就是记者同一个或者几个采访对象面对面深入交谈,从而获得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新闻来源于生活,它始于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信任,最终发展成为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信任,也就是说,新闻采访的过程是建立在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怎么才能完成好采访任务,快速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呢?一、找准切入点争取采访机会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记者和产品推销员的工作有部分相同之处,他们都必须善于猎取自己的对  相似文献   

14.
林森 《视听界》2002,(2):23-23
提起新闻敏感,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仅仅把它和新闻记者联系起来。事实上,广播电视编辑有没有新闻敏感,是和新闻记者同等重要的,有时甚至超过了后者。记者常常在事先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捕捉、采写新闻。编辑则常常在事后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鉴别、挖掘新闻。他们常常面对  相似文献   

15.
霍学全 《青年记者》2016,(26):76-77
有些青年记者经常抱怨没有新闻线索,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就靠采访会议或者领导安排的活动混日子,一年写不出几篇像样的稿件来.其实新闻无处不在,新闻天天有.为什么他们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发现的都是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意义不大的线索?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新闻敏感,即大家常说的“新闻眼”和“新闻鼻”.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它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记者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1月18日至21日,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办公室分别在北京和上海邀请新闻单位和有关院校、研究所部分负责人和著名编辑、记者举行座谈会,讨论新闻职称应否列入国家学术性职称系列问题。到会的同志结合亲身的体会,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论证性的发言。他们认为,新闻工作有其独特的工作规律,是一门科学;新闻编辑、记者工作是复杂的、创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8.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 当记者的都想采写出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所以相当多的记者在工作几年之后,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这个问题对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尤其迫切。讲经验和采写技巧,多少也有相当的积累;讲有点影响的新闻作品,多少也写了一二篇。但往往在这个“时节”,他们都面临着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挑战。作为这类记者群体的一员,我愿意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一下怎样不断地“否定自己”、“创新自己”。 (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关键要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记者的新闻敏感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记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来自记者平时刻苦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也就是说,必须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新闻敏感。 我们从事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新闻工作,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平时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少新闻单位都对记者实行了量化考核、目标管理,给他们定任务下指标,每月根据写稿用稿情况进行打分,以分计酬,工资奖金福利全部与之挂钩,完不成任务的给予经济或行政处罚,超额完成任务的则多劳多得,上不封顶。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一出台就广受欢迎,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优越性。它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运作效率。这种机制迫使记者们走出去沉下去,深入到生活第一线,勤跑勤写勤思考。如此,记者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能够不断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所在媒体也能更多地出现自己的声音,扩大自己的新闻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声誉。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