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形态褚孝泉现代人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似乎总要把传统经典拆散支解。讲中国哲学的,《论语》里摘几句,《老》《庄》里摘几段,再在《荀子》《墨子》里选几段;讲逻辑的,《墨子》里有几节重点,在《荀子》《公孙龙子》里也摘得出有关论断;研究美学、政...  相似文献   

2.
论墨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一位志向远大、品格高尚的思想家。这在古代自然是难能可贵的,现代一般人也不易做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墨子思想、宣扬墨子精神,以启发后人、端正世风。 一 “君主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民利第一,民意至上 墨子认识到,破坏社会安定、阻碍社会发展,从而损害人民利益的主要有两大危险:一是统治者的不顾民意、姿意妄为;二是少数人的放纵不轨、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为抑制和克服这两大危险,墨子一方面宣扬“天志”(实是民意),以抑制君主专制独裁;另一方面又主张“尚同”,以克服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3.
论六朝美学之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下篇)吴功正四六朝后为隋,隋代开始了对六朝文化、美学全面批判的时代。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便着手纠偏文风,“每念斫雕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下诏:“人间音乐流僻日久,弃其旧体,竞造繁声,浮...  相似文献   

4.
著名画家李克昌是当今画坛杰出的艺术家。我最初拜读李克昌的油画、国画和内画,就被其涉足之广和造诣之高而震惊,被其驾驭反差跨度如此大的画种之超凡功力所折服,真可谓:“内(内画)外(油画和国画)兼功得心,三管齐下应手。”而今年9月,在久负盛名的北京艺术殿堂荣宝斋举办他的美术作品展上,我又欣赏到他的雕塑和书法,原来不仅是“三管齐下”,简直是“五子登科”,(其实他还有美学研究),更为其成就之大而倾倒。  相似文献   

5.
高山青  李波 《文化学刊》2024,(2):111-1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而墨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后,其中的尚同思想以其极具启发性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逐步走入大众的视线。新时期通过研究墨子尚同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探讨尚同思想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从而促进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磊  成云 《职业圈》2007,(9S):34-35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人才标准的主要体现在“德”之核心,“义”之行为和“兼相爱,交相利”之理想三个方面。文章从墨子人才思想的理解上观察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吸收和转化其思想内涵,并就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规划,激励,考核,理念灌输方面进行梳理和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六朝美学之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上篇)吴功正一六朝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代,一方面是令人胆寒、颤栗,几乎集中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黑暗与残酷;另一方面却是令人神往、心驰,焕发出美学的光亮和色彩。六朝美学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它是继先秦之后美学上的又一高峰期。先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重镇和"热点",中国(本土)美学研究至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面崛兴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和概念体系对中国美学进行整体的或断代的解读与研究,出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居于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尽管以西方美学为理论资源和概念参照,但已经开始显露出了一种回归本土美学的学术意识和趋势.二是9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人才标准的主要体现在"德"之核心,"义"之行为和"兼相爱,交相利"之理想三个方面.文章从墨子人才思想的理解上观察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吸收和转化其思想内涵,并就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规划,激励,考核,理念灌输方面进行梳理和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美学翻译思想形成和发展是贯穿其一生的过程;他的美学出发点是克罗齐和维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他的美学研究与翻译相得益彰,并在长期的美学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美学翻译技巧,形成了严谨的学风;他以翻译、美学研究为主干,形成了以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合一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叶建华 《职业圈》2010,(25):38-39
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鲁国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2.
(一 )在先秦哲学家中 ,墨子和庄子都正面提出了时间的概念 ,虽然他们并没有用“时间”这个词。墨子所谓“久” ,就是时间的意思。《墨子·经上》 :“久 ,弥异时也。宇 ,弥异所也。”《墨子·经说上》 :“久 ,合古今旦莫。宇 ,冢东西南北。”“久”与“宇”相对而言 ,前者显然指  相似文献   

13.
《墨子》是墨家作品,基本上是墨子言论的记述。我们所说的墨家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墨子》中所包含的政策思想。 政策对于国家的治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墨子有着深刻的认识:“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非命下》)这里所说的“政”就是政策。国家的安危治乱,就决定于统治者制定、推行的政策。“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诚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非命中》)制定正确的政策,避免、减少错误的政策,这是国家管理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朱子理学美学作为宋代理学中理本体美学的代表,是在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作为朱子对宇宙人生感情体验和理性反思的二重结晶,它又深刻地打着其本人个体人格的烙印;作为朱子理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还必然地受其理学整体构架的制约。朱子理学美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伦理性和思辨性,以及整体理论构架内含的深刻的二重性矛盾。朱子理学美学的所有理论品格及其二重性矛盾特征,无不受制于它的社会文化、个体人格和哲学体系背景;可以说,朱子理学美学的理论品格及其二重性矛盾特征,正是宋代社会的二重性文化、朱子本人的二重性人格以及朱子哲学的二重性体系的必然反映。孟子曾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本章即试图由此“知人论世”角度开掘朱子理学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尚德和她的中国人类学研究钱林森法国汉学研究历史悠久而辉煌。如果从十七世纪法国汉学发韧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的汉学先驱白晋(LeP·Bouvet)、李明(Louislecomte)、宋君荣(LeP·AntoineGaubil)、孙璋(LeP·Lach...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不曾绕开美学,当代翻译美学的研究中,国内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翻译美学的基本定义和学科构架进行了探索,主要概念和观照范畴达成主观一致,加大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是还需要解决学校架构操作性弱、重文本语言本身而轻超文本元素、理论向外推广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墨子·尚贤》中的人才论与晚期原始社会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的“兼爱、交利”之说构成了“墨学”的核心。墨子后学虽有门户之见,但是“兼爱、交利”这一学说核心却没有变化。墨子“兼爱、交利”之说的提出有着必然的社会基础,而且相对于当时的布衣阶层,这一学说也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诸侯争霸,权位角逐的战国时期,他的这一学说无法实施,因此.也就成为社会“乌托邦”。自秦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就更不会有执政者对墨子的学说感兴趣。作为文化,晋代虽有鲁胜作《墨辨》,然而,没有形成学术延续。到了清代,才有毕沅、孙星衍、孙诒让诸家研究墨学。墨学中…  相似文献   

18.
人们谈及中华文化,往往论及孔孟儒学与老庄道说,对于墨子却似乎被遗忘了。其实,我认为墨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大有用处。 一、当今世界需要墨子的“兼爱”和“非攻” 己一样,所以谁也不会去伤害谁。”意大利游客在那个国家呆了很长时间,发现皇帝说的话确实是真的,在那里到处都是幸福与和平。  相似文献   

19.
电影文学与美学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电影文学中的美学表达和美学展现都是电影内容中心思想的有力表达,电影文学对于全球各地区的主观美学认知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从文学角度来看看,中西方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中国文学呈现强烈的东方色彩,而西方文学则突显了其浪漫主义和对自由的向往;从美学角度看,我国的电影文学注重对传统人文主义道德观念的歌颂和对各种污秽之气的批判,而西方电影文学则更加多元化,能够从多种角度塑造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受人物之美和剧情之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音乐学方向的分支学科,经过近30年的研究发展已有不少的科研成果出现,该文旨在以中国传统音乐(非音乐理论)为研究载体,利用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方法,进行普遍原理探索与规律总结,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或价值,并在与西方文化的交锋中,保存自身个性。该文首先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做相关文献检索,提取文献后再以VOSviewer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据此得出,该学科以儒家、道家、古琴有关思想为发文热点,故该文拟对该学科以上代表性理论做综合述评,以上三者遵循“正、反、合”的历史逻辑关系,即为一种包含儒家入世思想、道家出世思想,古琴将前二者思想兼收并蓄为己所用的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