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创读教学是“理解教育”教学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创读,简单的说,就是在实读文本的基础大胆想象,读出创造性的新意,知晓原意又不囿于原意,丰富密切文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是对课程的提升、延伸、拓展。正因如此,语文课程创读应结合不同的文本,根据其内容需要,设计各种各样、不拘一格的创读形式。可以沿着文本思路往下想,纵向演绎,也可以分析文本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2.
杜凤飞 《教师》2010,(36):96-96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黾,我们把有创意的阅读,简称为“创读”。“创读”与“实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努力读出文本的本来意思,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一种“再现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阅读分为两种方式——实读与创读,二者紧密联系,实读是创读的基础,创读是实读的升华。笔者认为,要想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①要让学生树立“文本没有原意”的思想;②鼓励学生利用多元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③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声音;④改变当前阅读评价方式,把发展学生的批判、创造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林杭标 《学周刊C版》2014,(7):151-151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托课文文本,活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在课堂中安排练笔.以读促写。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积累.活用课文文本这一“例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新课改、新形势下,我们还要考虑如何让课文和练笔更好地融合.并赋予课堂练笔更丰富、更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5.
一、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 1.“解读”的基本内涵。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解读课文,这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职责。“解读”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有的按照日常的口头习惯称之为“解读学”,也有称之为“读解学”。蒋成璃教授在专著《读解学引论》中指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下的文本阅读.重在欣赏、感受和体验。创造性阅读.就是让读者赋予文本以自己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敢于向作者挑战.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若仅仅停留在实读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跳出文本这个狭小的天地.进行合理演绎.拓展文本的外延。善于合理想象.挖掘作者的未尽之言,真正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里,我们把有创意的阅读,简称为"创读"."创读"与"实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努力读出文本的本来意思,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一种"再现式"的阅读.而"创读"则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知识积累等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理解,即在掌握文本本来意义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而没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没有想到的想出来..  相似文献   

8.
一切文学鉴赏都是一个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吸收是指鉴赏者完整深入地追寻、发现、阐释作品的文本原意、社会意义.再创造是指鉴赏者通过完整地理解作品,生发出自己对文本的鉴赏感悟并能准确表达出来.荚美文学教学的任务也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吸收和再创造,而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首先让学生读透文本原意,明白文本究竟传递了哪些信息.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的两种方式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把阅读看作是能够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实读。还有另外一种阅读方式,即创读———创造性地阅读,让读者自己赋予课文新的意义。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是一种重复式阅读,主要是对课文进行客观的解释、复述。这种阅读,是努力读出作者的原意,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学生主要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教学参考书中的注释来理解课文,是一种集中式思维方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因而,课文的意义是单一的,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是找…  相似文献   

10.
笔者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存在着偏异性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文本解读一味拔“高”掘“深”,忽视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2.对文本解读一味求“新”求“异”,超越了文本内涵。拔“高”掘“深”的文本解读,因学生年龄、心理、知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甚至肯定学生合理的“误读”,不失为一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鉴赏评价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当然这里的“误读”并不是“错误”地读,而是“有差别”地读,即不根据文本(指课文和教师)的原意丝毫不差地读。应鼓励学生对课文合理“误读”。一般说,自然科学文本的原意较易把握,人文科学文本的原意则较难把握,这是由文本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有许多即使是作者本人在创作时也未曾想…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读”是亲近文本,“品”是走进文本,“悟”是深化文本,“展”是超越文本,在以“读—品一悟—展”营建的阅读教学强大的场里,“拓展延伸”是教师解读文本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纽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发展.阅读教学视野的大与小、精彩与败笔,往往取决于“拓展延伸”环节.拓展延伸的优化,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文本”为经,以“语言”为纬,编织阅读教学课堂的立体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紧紧联系起来,使阅读教学课堂更精彩、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倡导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并且鲜明地指出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直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施状况.我们深深感到很多教师已经树立起了新的教材观,在备课时不再囿于教科书,能大胆取舍.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也发现另一种教学倾向:有些阅读课弱化文本现象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读”是第一位的。学习一篇文章,读都读不了,读都读不好,就更谈不上文本理解、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将它升华为“以读为本”的新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固然是有益。但是不是只要“多”就好呢?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算把课文读好了?怎样才算“读到位”了?  相似文献   

16.
罗月娥 《广西教育》2010,(28):50-50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误解和运用不当,导致了教学游离于文本。笔者从偏离文本导致个性化阅读失效和如何立足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后认为,小学语文超越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更应立足于文本,这样才能使“超越”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深入地挖掘理解文本,更要巧妙地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中隐含的资源为教学所用。  相似文献   

19.
文本是基础.超越是发展:文本是超越的根基,超越是文本的提升。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  相似文献   

20.
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一年多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旨在深入理解课标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