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文学大潮终于不依梁启超个人意志的左右而向前,政治形势也令他尴尬不已。在经过海外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目睹国内外的一系列政治变故后,后期的梁启超对往事、对学术、对文学的看法开始向理性回归。但梁启超对文学认识的回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09,(13):157-158
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当代文学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文学热”呢?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文学曾经的“繁荣时代”,不会再来了,也没有必要再来了。“文学从来都是这样的东西,你说它重要,它也不重要;你说它不重要,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却很重要,不过,没有它也不是不能生存。”格非说,回顾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学在19世纪时最为重要。比如当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中国的小说不发达。今天的人来判断梁启超这句话,你可能觉得很荒谬,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梁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7.
蒋志刚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31-33,45
“新民”,即国民性改造,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20世纪初叶中国第一次文化启蒙运动的中心话题,也是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中心话题.文学作为启蒙工具,其首要的价值目标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而文学启蒙的需要,又促进了近代文学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周雅春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02-104,126
近代小说与社会政治的联系非常紧密,小说有时直接成了政治的附庸。梁启超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所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与其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新"变,不如说是对中国古代"经世重教"文学传统的一次回归。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近代两位重要文学代表人物──龚自珍和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比较分析,勾勒出近代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指出近代文学观念与古代文学观念相比较而言,有了一些新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龚自珍、梁启超这两个人物的文学的对象观、价值观、创作观和文体观上。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的接受,促使他对传统的文学观念进行整合和调适,其文学思想由前期的功利主义转向后期注重审美价值的“情感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前后转变是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典型展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梁启超为例,阐发人生体验文学感悟之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意义。梁启超的日本体验给了他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契机,他关于近代文学革命的一系列设计都直接来源于这样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如果谈及林纾、王国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们同梁启超是无法相与轩轾的。梁启超作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舆论界之骄”,由于当时他的文学思想的进步性,也由于他著作文学的尖锐性、广泛性和富于煽动性,推动了近代启蒙主义与近代小说艺术的结合,成为近代文学最负盛名的弄潮者。而在梁启超的熠熠光辉下,林纾、王国维未免显得黯然,尽管林译小说也曾风靡一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亦获交口称誉。但由于他们的文学实践活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思想启蒙的主将,他发动的三界革命,从文学的角度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给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塑造和要求,他的思想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不彻底,但是这些都无法磨灭梁启超的思想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启蒙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由被轻视的“末技”而一跃成为“文坛盟主”。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小说创作活动,甚至成为职业作家,梁启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由于梁启超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导致了他的小说理论主张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本文将简单分析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的主要主张及其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后理论作为理论之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形态,其性质也是一种理论。它从理论中继承了批判精神,也继承了探究现实世界的意义与价值的人文传统。它与理论的不同是从理论的扩张状态回归到文学领域,这种回归不是倒退到前理论状态,而是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理论的思考,推进理论的文学化,探索理论与文学从我-他关系到我-你关系的转换,以及理论思维与文学思维的融合,以文学与理论重叠的问题框架探究现实世界。后理论的文学化发展路径不仅是理论构想,它也是对文化理论的泡沫化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反省与纠正。在理论之后发展起来的当下论、跨界诗学、新唯美主义、历史形式论和认知诗学等后理论中,文学的回归已经成为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晚清文学启蒙导致了文学的现实化、政治化,而文学的现实化与政治化是实现启蒙目标的必要途径,在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影响下,晚清文学扩大了题材范围、加强了政治倾向性、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政治化特色,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一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5,(9):61-67
地域文学研究近些年来颇为学人所瞩目。其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话题,自《尚书》以来即有对中华各地域自然及人文风貌的描述。近现代,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人也多倾注心力。地域文学研究的视角不独为文学研究者所嗜好,在相关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的领域,地域文化也显示了新兴的生命力。立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对21世纪前后的相关论述整理汇评,从地域文学之源、地域文学研究由都邑向地域方向的转移、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旧两个研究思路等角度对文献予以论述,以期在新的理论包围中认清自己的文学研究本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