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中周兴芳老师《关于“0”的思考》一文,笔者认为有值得探讨之处。现借贵刊一角提出自己的观点来与周老师商榷,同时感谢周老师对问题的提出和贵刊为教学研究提供研讨平台。  相似文献   

2.
《语学习》去年第7、8期合刊封底刊登了一则《走进经典》的广告,第一句是:“人类创造了几千年的明,单是见诸于字的书籍就浩如烟海,怎么读?穷毕生精力也难以做到。”《语教学之友》去年第11期刊登了周旭斌老师《“见诸于字”之类的表述无语病吗》一,认为“见诸于字”的说法有明显语病。该同时对“公诸于众”提出了异议,认为其表述也是不准确的。笔以为,周老师的观点失之偏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中周兴芳老师《关于“0”的思考》一文,笔者认为有值得探讨之处。现借贵刊一角提出自己的观点来与周老师商榷,同时感谢周老师对问题的提出和贵刊为教学研  相似文献   

4.
暑假过后,我读了《山东教育》 2000年 6月份小学版“教师沙龙”栏目周怡老师写的《只管耕耘……》,一时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和诸多感慨,有些不同的想法愿意与周老师做些有益的探讨。  周老师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两种有天壤之别的师生情,提出了“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的观点,提出要用务实的态度,实现对学生的教书育人,肯定和赞赏李泽厚先生喜欢的态度: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同时,结合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如何调整教师的工作心态。可不知为什么,我对周老师那种“只管耕耘”的职业化观念并不十…  相似文献   

5.
周岷 《中学生天地》2006,(12):33-35
晓薇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写作业“,啪”的一声,铅笔芯断了。“什么破铅笔啊!现在怎么办?对了,周老师应该还没有下班吧?”晓薇走到周老师的办公室门口,门没关,只见周老师正埋头写东西呢。晓薇的调皮劲儿来了,她蹑手蹑脚地走到周老师跟前,大喊一声“:报告!”果然,周老师着实被吓了一跳,手里的笔都掉到地上了“:哎哟,人吓人要吓死人的!”“周老师,真是对不起,”晓薇连忙道歉“,我是有急事向您求助啊!我的铅笔芯断了,严重影响我写作业呢!我是想跟你借用一下卷笔刀或者小刀什么的。”“原来是这样啊。好说!”周老师麻利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把折叠式的小…  相似文献   

6.
“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听过的一句话,于是在过去我的心目中,江苏南通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呵呵,不好意思,得罪江苏的朋友了)!但我在江苏读博期间,走访过许多中小学,这使我真切地感到,江苏的应试的确不错,但未必就是“应试教育”!其实,江苏在新课程改革方面远远走在———至少是我们四川前头呢!语文新课改也是如此。今天,从这篇《狼》的教学实录中,我也读到了浓浓的课改气息。《狼》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但我认为周老师上出了新意。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程序,在这堂课中被一一颠覆。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依然体现于课堂之中。周老师以符合儿童兴趣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通过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对一堂课的评价总是见仁见智,比如,课堂结束前周老师的“拓展迁移思维创新”就有老师提出了批评———我是同意这种批评的。各位茶客,你认为呢?茶馆掌柜李镇西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先生晚年关于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三重茅”的见解,三十多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讥讽。但是,应该怎样解释“三重茅”,却未见人论及。笔不揣愚钝,谈谈自己的理解,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曾经接受过《中国教师报》的“在线访谈”:教师对学生的爱,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你能列出你认为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吗?当时我列了八个关键词:温情、善意、敏感、理解、尊重、呵护、随顺、体谅。这些关键词,是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秉持的信念,是自己面对学生时秉持的姿态,也是我在《中国教师报》个人全年专栏“石梅笔话”中的主要话题。  相似文献   

9.
《语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是:结合语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完《写启示》后,我班一学生上体育课时丢了衣服。笔就建议他写“寻物启示”。顿时,全班同学都围上来一起出谋划策,“寻物启示”贴出两天后,衣服终于回来了。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舟人大恐。”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对此句的注释是:“(舟人)船夫。”笔以为此说欠妥。在现代汉语中,“船夫”指在船上工作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应该对当地的水状况及周边环境都非常清楚。章最后在解释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时也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知道什么?显然就是前所说“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风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对象的陌生,既然船夫知道“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的原因.又怎么会“大恐”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读完《班主任之友》第10期中周玲老师的《谁扔的纸团》后,笔者心中满是对周老师的敬佩之情。周老师用她的宽容和独特的育人艺术让学生主动认识到错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周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赞可夫的一句话:“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多么警醒的话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据此提出了:“要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职前与后教育培训相互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互相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任务。由于“衔接”与“沟通”的目的,是为人们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成才“立交桥”,因此进化论是教育界或是非教育界的人士都十分关注“立交桥”的架设,并且提出很多“架桥”方案。显然,在这座“立交桥”中,普通教育体系中衔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主“桥”已建成,并正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之中,笔认为,目前“立交桥”最为关键的工程应该是尽快架设成职业教育体系的主“桥”,即建好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起来的“主桥”。对此“桥”的架设,笔有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共话“学制图”周老师:《制图》课是工科各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截然不同。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感到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仍沿用学习基础课时的逻辑分析方法,越学越模糊,越学越困难。这就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0月至今,整整三年间,笔创作并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第三部《暗夜舞蹈》;“合唱团”三部曲第一部《非常迷离》、第二部《非常迷惑》;根据梁信电影剧本改编为长篇小说的《红色娘子军》(与晓剑合)。这四部长篇小说均与海南岛有关,或题材,或事件,或人物,或创作过程。他们共同地若隐若现地呼唤着一个名字——海南岛。没有海南岛,就没有这些长篇小说。笔以自己的青春岁月去换得海南岛对自己的学馈赠,诚如笔不止一次地描状过的那条感恩河。笔的目光溯河而上,充满忧伤。我们即将老去,她却永存,承担更多的苦难。札记是对这些苦难的部分承担。  相似文献   

15.
一个合同是应该由统一的法律来调整,还是应该采取合同的不同方面分别由几个不同的法律调整?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是统一确定其准据法,抑或是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呢?这些问题不仅是国际私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国际经济交往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笔乾基于对主要国家的晚近立法的比较分析,对“统一论”和“分割论”产生的原因及其优劣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第五期上刊登了江苏省如皋聋哑学校丁山燕老师《聋校新编语教材之管见》一,丁老师在中提出“新编聋校一年级语教材应删除汉语拼音的有关内容或降低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的观点,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丁老师商榷。笔认为汉语拼音内容绝对不能删,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抓住契机 介入活动 这天刚上班.就看到配班周老师正在生气地收缴幼儿手中的飞机。剧老师对我说:“幼儿无心上课,拿着内制的纸飞机飞来飞去。活动室里到处都是飞机.王刚小朋友竟然将飞机飞到我的头上。惹得小朋友哄堂大笑。”周老师还说:“我已经够宽容的了,自从学了《纲要》,我也知道要改变教育观.尊重幼儿,但你看这就是尊重的结果。”我笑笑说:“你休息一下。让我来。”  相似文献   

18.
原野     
母涛 《四川教育》2001,(4):40-40
问(综合渠县三汇镇一小周极星、西充县垭乡阳山岭小学李国都、屏山县富荣镇中心校肖旺东、巴中市三河场镇中心小学朱光俊、什邡实验小学苏麓懿等来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地方用词不妥,比如“毛主席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一句中的“更加”应该去掉;小语第三册中《秋天》一课中“黄澄澄”注音为“huāng bēng dēng”,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查不到;“俩人”的用法究竟有没有问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应该怎样分段才正确等等。  相似文献   

19.
观其会通探其精微--关于《易》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易》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问题,对历代学者就《易》学与文学之“会通”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了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如何辩证地认识与处理“会通”关系,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掌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笔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认为作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本无弦更无声.安得宫商乱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