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不肯为之折腰的“五斗米”究竟是什么?由于缺乏资料,长时间以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俸禄说、(?)食量说、五斗米道教说等。近期又有两篇解释“五斗米”的文章,笔者认为其立论依据仍然存在错误。 《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8期刊载的《五斗米是月俸还是道教》一文,否定五斗米是晋朝县令的月俸,而认为是五斗米道教徒。该文否定月俸说的依据是《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的这样一段文字:“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由此认为五斗米不可能是陶渊明的俸禄。但该文明显是将“秩千石至六百石”误认为是县令的俸禄了。实际上千石、六百石只是县令的官阶、品级,并非俸禄。这从颜师古的以下注文也可看出:“千石者九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九十斛和七十斛,才是西汉县令的俸禄(月俸)。 由于官吏的俸禄是有变化的,因此东晋末年任彭泽令的陶渊明,其俸禄是不能以西汉县令的俸禄为准的。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关于“五斗米”之说,史学界却争论不休。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文史学家对“五斗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已故学者逯钦立先生所说,“五斗米”是指东汉传下来的“五斗米道”。他认为陶潜不满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江州刺史王凝之,29岁时,不愿去做江州祭酒,不  相似文献   

3.
《五》一文有“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一段,其中“故人重之”一句在《教学参考》中译为:“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将“故人重之”一句,断为“故,人重之”,理解起来会更直接更明白。“故”表结果,译为“所以”;“重”理解为“重视”“看重”;“之”指代“县令之职”。这句话便解释为:所以,人们都很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第19页介绍“商鞅变法”:“商鞅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丞为副县令,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这里言及“乡镇”为县下所辖基层行政单位。是也?非也?  相似文献   

5.
“一”是最小的整数,既可表示确数,又可表示概数;既可表示最小,又可表示最大;既是数词,又可作为形容词、助词,其丰富性、多义性给诗人多少想象的空间,吟诵出千古流传的华章。“一”可以言小。郑板桥在山东做县令,关心民生疾苦。他曾以竹明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6.
皇帝—中央政府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以上文字见课本第39页,是《建立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中的内容。课本中的这一表述显然不完整,漏掉了“地方的行政机构”。应在后面添上:地方—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不见“地方行政机构”$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相似文献   

7.
“剥皮诗”也称“拟古诗”,“仿拟诗”等。一般是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骨架,改动或增减少数字词,从而使诗作产生新意。古往今来,许多剥皮诗或讥或讽,妙趣横生。据说,宋代王安石在鄞县为县令,刚正廉洁,被誉为“铁面”。后有个昏庸贪酒之徒接任,把鄞县搞得一塌糊涂,人们讥他为“糟团”。某  相似文献   

8.
《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对“故人重之”的翻译是:“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这个翻译是欠妥的。首先,“故人”不应译为“旧时相识者”,“故”应译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人”译为“人们”;其次,“重”不应译为“敬重”而应作“看重、重视”解;再次,“之”指代的是“县令”之类的官职,而  相似文献   

9.
“不可或缺”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广,而且也不会用错,但是其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各种词典的解释却并不一致。有的将其解释为“稍微”,有的解释为“倘若”,作副词。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知县、县令,也有兼一县兵马的职责。朝官知县兼领一县兵马,被称为兵马都监;京官知县和幕职州县官县令兼领一县兵马,被称为兵马都监;畿县知县兼领一县兵马,称为签书兵马司公事。宋代知县、县令兼领兵马,一是镇压民间的反抗活动,二是抵制异族的进攻。宋代的知县、县令始于宋初;神宗革新,实行将兵法,专门别置教官训练军队,罢黜知县、县令兼领一县兵马之权;到南宋恢复知县、县令兼兵权,知县、县令带兵制几经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