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课本中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求从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出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但在实际实验中,更多的情况是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大于或小于2mm(即与2mm偏离较大).那么是不是必须要用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本文对此做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鹤松 《物理教师》2010,31(12):21-22
1关于“接近2mm”问题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教材前的各套物理教材中,有关《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对纸带的选取,几乎都提到“点迹清晰且第一、二点之间的间隔接近2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等数学》2013,(9):20-27
2.平面上的4027个点称为一个“哥伦比亚式点集”,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且有2013个点为红色,2014个点为蓝色.在平面上画出一组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若干区域.若一组直线对于一个哥伦比亚式点集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称这是一个“好直线组”:  相似文献   

4.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学生实验 .该实验原理明确 ,模型熟悉 ,步骤简单 ,因学生已有应用打点计时器实验的经验 ,操作容易 .但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分析时 ,常常遇到困难 ,很难找到第一、二点间距离接近 2 mm的纸带 .笔者亲自做了多次 ,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目前课本和各种资料都提出纸带应“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点间距离接近 2 mm并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意味着该纸带是在打第一个点瞬间开始下落的 .即纸带记录的落体位置和计时准确对应吻合 .似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纸带就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但实…  相似文献   

5.
命题设锐角△ABC的外心是M,过A,B,M的圆交直线BC于P,交直线AC于Q,证明直线CM垂直于直线PQ(图1).这是第34届IMO土耳其国家最后选拔赛试题的第二题[1].事实上,该命题条件过强,若将题设中的“锐角△ABC”改为“任意凸ABC”;“过点A,B,M的圆”改为“过A,B任作一圆”.命题的结论仍然成立.推广设任意凸ABC的外心为M,过点A,B作任一圆交直线BC于点P,交直线AC于点Q,则CM上PQ(图2).证过C作QM的切线CT..”.ZAer2上ABC.”.’/ABC一ZCQP,.”.ZACT一LCQP,.“.Po//er,又”.“CM上C…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中学生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尽管必修本和乙种本用了不同的方法去求落体速度,却都保留了一个共同的选带条件:“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这个选带条件究竟是否需要呢?  相似文献   

7.
疑点1 纸带的选择 在高三复习利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教辅资料仍要求选择“最初两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这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就该问题,笔者从2个角度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在涉及二次曲线的问题中,经常出现“垂直”这个几何条件,许多同学对此不知所措.本文举一例说明如何在代数问题中使用“垂直”这个几何条件.题目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 轴交于A、B两点,Q(2,k)是抛物线上一点,且 AQ⊥BQ,求ak的值.(浙江绍兴市中考题) 分析在此题中,AQ⊥BQ这个条件似  相似文献   

9.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1.若点A(x,y)在x轴上,则y=;若它在y轴上,则x=;2.若点P(x,y)在第四象限内,且,则点P的坐标是_;3.点(-3,5)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4若P点在X灿1二,且P点到A(-7,-2)、B(-3,2)的距离相等,则P点的坐标是5.若函数y一(m一1)x·’-’。-’是正比例函数,则。一;__,_几分___。L。____。已在函数x一4P;---.-一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3””““””“””“’“”””7.若一条直线经过人(l,…  相似文献   

10.
张亮 《高中生》2014,(9):32-33
一、一题多问,巩固“双基” 例题已知直线Z过点P(1,2),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①直线l的倾斜角为π/2;  相似文献   

11.
屈志华 《成才之路》2010,(13):I0017-I0017
解析几何中.“点在曲线上”这一条件经常出现在各种数学问题中。由于这一条件不易被初学者掌握.因此本文从“如何用”这个角度来探究。  相似文献   

12.
读了章划老师对“高分子化合物实际上是分子量大小不等的同系分子的混合物”的两点异议(见本刊97.11,P.45),颇受启发,也谈两点看法求教于同仁.一.“同系分子”(同系物)的说法是否准确的问题如果根据中学教材或某些资料给同系物下的定义来判断,因同类高分子之间相差的是若干个链节而不是“CH2原子团”,说高分子化合物是“同系分子”(同系物)所组成,当然就不准确.但是,也正因为同类高分子间相差的只是若干链节;因此,它们具有结构和性质相似,可以用同一通式来表示这些“同系分子”(同系物)的基本特征,而且这种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要求一次函数y=ha+b(k-0)的解析式,就是要根据题目条件把解析式中的系数k‘b求出来,其一般步骤是:回.设所求的一次函数为十一for+b(k#0);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23.解这个方程组,求出k‘b的值,代入所设的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常见以下几种类型.一、已知直线过两个已知点,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例1如图l,一次函数y=b+b的图象经过点A和点B.门)写出点A和B的坐标并求出k、b的值;(0求当x=7二时的函数值.”-””——~2-“—”——————”门g据年广东省中考试题〕解(l)由…  相似文献   

14.
项志强  汤淳 《物理教师》2004,25(2):2-22
本刊2003年第8期《应用凸面镜仅仅为了增大视野吗?》一文,观点完全正确,但是,说明观点的计算有误.该文计算出:当平面镜和凸面镜振动幅度为2mm时,平面镜的像距变化为2mm,凸面镜的像距变化为0.00554mm,并用像距变化幅度来说明像的“抖动”程度.给人的印象是凸面镜的像的“抖动”程度比平面镜  相似文献   

15.
许多参考资料中,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实验部分都要求必须选用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到底有这个必要吗?我们知道,当重锤拖着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时,在0.02s时间内,由h=gt2/2可以求出h=0.196cm≈2mm(其中g取9.8m/s2).说明选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初,某重点中学的期末考试中,有如下一道试题(记为例1):“是否存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双曲线,若存在,求其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渐近线方程为x+2y=0和x-2y=0;(2)点A(5,0)到双曲线上动点P的距离的最小值为√6”.从这一道试题说明,近年来的数学考试中,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利用共轭双曲线系求双曲线方程,二是探索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少量”、“适量”、“足量”等给定条件的离子反应问题是经久不衰的考点和热点,又是学生解题的难点和失分点.下面分类介绍书写此类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李志 《中学生阅读》2007,(12):19-22
一、有效数字简介 当用毫米刻度尺量书本时,量得的长度为184.2mm,最末一位数字“2”是估读出来的,是不可靠数字,但是仍然有意义,仍要写出来.这种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相似文献   

19.
思维诱发点的“巧取”丁永驰巧取“诱发点”.精心组织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措施.“诱发点”是指蕴含在教材因素中能向“最近发展区”直接辐射或间接辐射的具体内容。一篇课文,内容是众多的.如何“巧取”呢?一、取在课题上.课题是“文眼”.也是“...  相似文献   

20.
张惠作 《物理教师》2009,30(4):21-21,25
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以下称考题1)的题干中的一个条件“小球继续向左摆动,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不少中学教师认为是多余的条件(请参考文[1]、[2]、[3]),2008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第14题(以下称考题2)题干中的一个条件“已知此曲线在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该点到X轴距离的2倍”,也有教师对这个条件提出质疑(请参考文[4]).以欣赏的眼光看,笔者有不同的认识.题中的条件是命题者匠心独具、构思巧妙的好条件,对照考纲方见其巧,抛开考纲更显其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