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2.
章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后,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体对学和社会风的影响。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泛滥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同时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风。  相似文献   

3.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小说与戏曲的影响更大.文章主要从<搜神记>对晋代以后志怪小说的影响,对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及明代拟话本的影响,对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清代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影响,对后世戏曲的影响等方面,略做阐述.  相似文献   

4.
湖州文学的发展,自明代起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反映市民阶层生活及思想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兴起,并成为一代文学的特征.传统的诗、词、散文等作者虽多,但其成就远不及唐宋.而戏曲小说作者人数虽不及诗文之多,但却生机蓬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的成就.明代湖州通俗文学的兴起有它的社会条件,这就是生产发展、手工业及商业发达、市镇兴旺,市民阶层壮大.  相似文献   

5.
元代多年科举中断,延祐年间随着科举的恢复,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正统权威重新确立起来,这对于诗风是有影响的。诗文发展到延祐年间出现了极盛现象,延祐科举以后元代才真正形成馆阁文风,而延祐年间出现的雅正文风是馆阁文风形成的标志,雅正文风的形成与科举的恢复关系密切,影响了一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绿牡丹》传奇的形成与思想主旨,目前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弟弟温育仁未能加入复社而托名吴炳撰写《绿牡丹》传奇讽刺,也有学者认为这部传奇非温育仁讽刺复社作,也非温育仁托吴炳作,创作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绿牡丹》传奇是当时科举文人结社的真实反映,带有剧作者故意讽刺之意图,可以三个方面作为佐证:《绿牡丹》创作于无地无社的明代末年,并与一场科举弊案相关;文社宗旨"以文会友"与品评社艺的社集活动在剧中得以展现;社集舞弊,选文刻稿等科举文社活动内幕在剧中亦有揭露。明末科举文社的兴盛对戏曲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社集活动促进了戏曲小说的繁盛、文学家结社运动对戏曲小说的推动作用等,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绿牡丹》传奇正是科举文社兴盛的必然产物,既有真实性,又有讽刺性,以上三点即为佐证。  相似文献   

7.
明代从太祖开始,大力强调儒家理学,使之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强化.儒学对明初翰林院作家的文风起到规约作用.洪武初,翰林院的作家基本上是征召来的前元儒士;中后期才开始通过科举逐渐培养了一批翰林作家.明代初期的翰林院的组建和作家的创作为明代台阁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学与科举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1905年至1949年的初兴期、1949年至1979年的沉寂期和1979年至今的兴盛期。1979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并且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科举制度对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科举文化生态对明代文学的影响方面,现有成果还缺少相应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明代状元及第后,直接供职于翰林院,其仕途起点高于其他新科进士。科举及翰林制度下的文学生态,以及翰林文人的特殊心态,都对状元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一方面,明代状元的仕途,决定了其文学创作是馆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状元的诗文创作又不完全受制于馆阁文学,特别是在仕途受挫后,其创作更呈现出与馆阁文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作者从明代状元的仕途、文学对明代状元仕途的影响和仕途对状元文学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明代状元之仕途与文学创作的多重关系,以期对明代文学和明代社会获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当你把目光投注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灿烂星空而神游其中时,你是否也产生了种种疑惑?诸如韩柳是以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倡言复古为文的?“宋文”能否简单界定为“宋代的散文”?宋文风神与宋代科举的文化取向有无关系? 儒林外史 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范进中举发疯后为什么要醒过来?八股为何物?等等。只有善于生疑与解疑,智慧之筏才能真正驶入文学的星宿之海。《科举与古代文学》一书立足于科举文化的大背景,以其宏博开放的关注视野对此类问题作了饶有兴味的探索与深入切实的理论回答,颇能启人心智。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品位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明代戏曲、小说《庄子》接受的具体情况,认为明代戏曲、小说中的《庄子》接受呈现出文人性和世俗性两个特点,分别体现了对文人《庄子》接受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世俗性表现为对《庄子》典故的选择、改编和世俗化庄子形象的塑造.文人化表现为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作目的的个体化回归、本然庄子的艺术再现和文人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乡试会试与文学聚会,同年师生与文学纽带,时文制艺与文学风格三个方面来剖析明清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发生在明清之际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消长升替,社团之间的政治争斗及文风习尚都和科举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  相似文献   

13.
戏曲题材在由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传奇的传统题材向以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或人民心态情感为己任的现实题材转变的步伐比小说加快了。这种趋势影响到戏曲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事实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是古典戏曲首先进行的。其采用的题材及艺术手法都影响了后来的明末清初时的人情小说,进而影响到《儒林外史》。本文将以古典戏曲为研究对照。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着重分析戏曲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对与其关系紧密的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作者绝大多数都对八股文十分熟悉,甚至形成了八股的惯性思维。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汇了诸种八股文要素,他们在小说中用大量篇幅讲谈八股文写作技巧,对八股文破题、文风以及各种写作方法都有涉及,使小说俨然成为一部八股文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万历野获编》是明代重要的文学史料著作,书之所及:上述朝章掌故、下录琐事轶闻,无不毕陈。其中相当一部分条目承载着明代后期社会生活的繁华和文人精神情感的落寞。这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风习和文人生态、心态,尤其是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思潮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中国,科举不仅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是国家推行社会教化,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科举从庙堂走向民间、从社会精英走向普通百姓的历程中,戏曲扮演了重要作用.唐宋之后,戏曲中科举影像日渐显现,朝廷、剧作者和民众共同营造了两种不同意识走向的科举模式.戏曲在满足民众对科举种种想像之余,塑造、重建了市井民众科举的"意义世界",为科举制度获取了最为广泛的民间舞台.  相似文献   

17.
翻开古典戏曲便可发现戏曲作品中已经有一个描写相当丰富的科举社会。戏曲对现实的科举社会能如此形象深刻地再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除了作者自身对社会丰富的体验外,毫无疑问,还在于戏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正因为戏曲具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所以戏曲批判科举制度时,呈现出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何兴起,论者多认为缘起于反台阁体文风。诚然,反对台阁体,确实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一种文学思潮能够出现,且又能延续数年之久,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与理学在明代的演变放在一起来考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正是随着理学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本文旨在通过展示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发展历程,从中看一看理学在明代的演变对这一复古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才子佳人小说虽以婚恋为题材,但其内容与科举考试密不可分,解读小说作家的科举心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真实内涵。小说对女性才情的激赏,对八股科举的讥讽,对才子们回归“金榜题名”之路的结局安排,实际表现的都是作家们对科举制爱恨交加的心理,是中国封建士子不满科场失志又难解科举情结的普遍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20.
按照获取身份的不同目的,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监生形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别,而这三类正好代表了小说作者对于监生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中,第三类监生形象尤其值得探究.通过作者的刻意渲染与多种建构方式,"才疏学浅"与"贪财好色"成为此类人物最为特出的性格元素,而其中也体现了整体观照与个体特征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纠葛.探寻"监生"形象从科举身份转化为一类特定的文学角色的生成过程,将有助于把科举与小说关系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