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白先世流放西域一事,学者们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作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甚至大相经庭的猜测和推断: 首先,流放西域的具体时间:有事在“隋末(618年)”;唐初开国三年间(619—620年);玄武门之变中(626年);和天翦除李唐宗宝之年(685年—704年)诸说。 其次,流放西域的具体地区,以条支言,汉唐条支同名而异地,一为汉条支国;一为唐条支都督府。此外,还有条支部,条支海等。再说碎叶,也有中亚碎叶与焉耆碎叶的不同说  相似文献   

2.
李白家族“隋末多难”:满门抄斩32人,“余无少长,皆徙边檄(西域)”。那么李白“一房被窜于”哪里?我一直认为“被窜于”今新疆哈密碎叶。一论再论,意尤未尽,又挤出两点“馀论”如下:一、不光有个中亚碎叶碎叶、素叶、岁叶、细叶都是突厥语“水”〈Su〉的汉字...  相似文献   

3.
拙文《李白出生四川江油补正》在1982年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之后,引起了学术界同仁的热烈争议,十余年来,李白生于蜀中说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学者的支持,1993年出版的新编中学教材《中国历史》也改变了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的说法,肯定了李白为彰明(今江油)人。然而对李白出生地的争议并未停止,近几年主张“非蜀中说”的先生们对“蜀中说”提出了种种质疑,现对这些质疑作出答复,以就教于诸君。  相似文献   

4.
自郭沫若提出李白生于中亚碎叶一说之后,无论是文学史还是工具书大多采用了这一说法。然而根据唐人的有关记载,李白生于碎叶并无确凿证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李白的出生地当以唐人记载为准,即生于蜀之绵州.  相似文献   

5.
裴斐同志在《江汉论坛》1984年第11期上发表的《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对郭沫若的李白出生中亚碎叶说提出了异议,认为李白是蜀生的蜀人。该文弘征博引,颇多新见,但也有牵强和疏漏之处。例如裴斐同志在引用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时,不采其原作原文,却摘录了宋人杜田的《杜诗补遗》所引的几句话:“白本宗室子,厥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西出碎叶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龄是否到过碎叶?二十多年前谭优学先生在其《王昌龄行年考》就提出: 《从军行》其五云:“碎叶城西秋月园”,其六云:“玉门山嶂几千重”,详诗意,似昌龄曾出玉门至西域者。盖碎叶在今新疆,系当时安西四镇之一。而碎叶有两处,一尚远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开元十三年秋冬,昌龄已在扶风,故疑未能如此远行,(按谭文以《从军行》作于开元十二年)则碎叶云云,或系虚拟之词,或他曾匆匆地去过一趟今新疆境内的碎叶,也未可知。这个推测,态度是慎审的,故于所作“王昌龄略传”仅提出“西至河、陇,出玉门”,不言及碎叶。  相似文献   

7.
杨倩 《初中生必读》2023,(10):34-37
<正>蜀江畔,一位青云当衣、白霓作裳的男子,仰首饮尽碗底的最后一口浊酒,提着龙泉宝剑登上船,从此开启云游四方的生活……一、走近李白李白的祖籍是个谜,最靠谱的说法是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因此李白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8.
本文据唐代史书,清代方志以及近现代人的考古成果,论证了李白“一房被窜于碎叶”的这个碎叶是哈密碎叶。彻底排除了流放中亚碎叶和焉耆碎叶的任何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两汉盛世,由于汉王朝和其他国家及地区发生了联系和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全国交通,并开拓了中西道路交通,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西方之间的政治交往、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这条通道在《汉书·西域传》中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就是汉通西域道。甘肃便成了通往中亚南北两条商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穿过今甘肃东西全境,长约两干多公里,尤其是河西走廊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河西走廊的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总枢纽,汉武帝为巩固西北边防,确保丝路东段河西道路畅通,从而设置河西四郡。  相似文献   

10.
笛子的由来     
笛子,古代称为“横吹”,后来又称“横笛”。相传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时, 张骞出使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和中亚细亚一带),才开始将吹笛的方法传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现在我们从汉墓的拓片和敦煌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来看,可以  相似文献   

11.
词律简说     
词本是配乐的歌词,《旧唐书·音乐志》称为“胡夷里巷之曲”。《梦溪笔谈》说唐代天宝年间“乐奏全失古法”,除了保留汉魏以前的古乐外,还将汉魏以来的民间乐曲与西域音乐(即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从中亚细亚和印度传入的音乐)交融而成一种新的乐曲。为了配合乐曲的谱子来填作歌词,于是渐渐产生了词的创作。有人考证,词最早来源于隋代。《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词源》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首先列入隋炀帝和王胄作的《记辽东》,句式声韵就是词。《隋书·音乐志》也  相似文献   

12.
殷力欣 《科技文萃》2001,1(7):55-56
历史记载和近现代考古发现 印度及中亚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自8世纪后逐渐衰落。故现在印度本土及中亚 诸国半于佛教典籍、遗迹的文献记录并不我。最早记录巴米扬石窟的人,是我国唐代高僧玄 奘。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一“梵衍那国”条中写到: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古代“丝绸之路”由古都长安始发,经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横贯中亚、南亚与西亚,进而联结非洲和欧洲。两千多年来,这条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通网承担着我国内地与西域之间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或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任务。所谓“丝绸之路”的  相似文献   

14.
陈蔚南 《职业技术》2007,(4):130-131
公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向西方世界的著名的“丝绸之路”,贯通东亚、中亚、西亚,经过了两河流域,远达罗马大秦,中国的丝绸、织锦、瓷器等用驼车(当时被称为“沙漠之舟”)运往世界各地。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一张旗《说“疑”》一文(载《语文学习》2000年第5期),根据《辞海》中“疑”有“似”的义项,认为李白《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的“疑”即“似(象)”,并举出杜甫《梦李白》、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及薄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句子作为例证。而耿建华在《唐宋诗词精译·诗卷》关于《静夜思》的“解析”中又认为“床”“应从‘井栏’解”黄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55页)。庆学在《郭沫若妙解‘床’字》一文(载徐州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周报》)中介绍说,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床”为“井栏”义。笔者以为,上述解释是与《静夜思》所凸现的意境难以吻合的。  相似文献   

16.
一、高车国建立经过高车族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历史文献上最早出现“高车”是东晋哀帝隆和二年,即拓跋代国昭成皇帝二十六年(363年)。其族源则可追溯到公元前的丁零。在公元以后的数百年间,活动踪迹不绝于史乘,并与同时期的汉、鲜卑、柔然及西域各族人民发生了密切关系。据《魏书·高车传》说:“高车,盖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12页在“夏商历法”一目,曾多年沿用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的说法,这是极不准确的。尽管1999年的课本改为“甲骨文中有日食、月食记录”,但这一表述似仍欲说明商朝的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日食、月食,终难脱旧说窠臼。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故《夏书》曰:‘表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是说《夏书》记录了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夺走的景象。这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属夏朝天文学成就。(参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45~146页)“最早”之属$陕西省商州…  相似文献   

18.
在郭沫若研究中,尽管郭沫若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对于伦理思想却很少涉及,至于郭沫若的人生观更少有人问津。阐明郭沫若的人生观,我以为对于了解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尤有重要意义。一让我们首先对郭沫若人生观的发展作一鸟瞰。少年时代,郭沫若已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这时的认识是不确定的、有矛盾的。他时而说:“我已久存厌世心”(《澡堂狂吟》)“人生到处须行乐”(《三月十四日暮同友人游园作》),时而说: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两大文化伟人——鲁迅与郭沫若。周恩来同志曾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的马前卒’,郭沫若便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邓小平同志也评价说;“他(指郭沫若——笔者注)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在郭沫若研究中,尽管郭沫若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对于伦理思想却很少涉及,至于郭沫若的人生观更少有人问津。阐明郭沫若的人生观,我以为对于了解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尤有重要意义。一让我们首先对郭沫若人生观的发展作一鸟瞰。少年时代,郭沫若已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这时的认识是不确定的、有矛盾的。他时而说:“我已久存厌世心”(《澡堂狂吟》)“人生到处须行乐”(《三月十四日暮同友人游园作》),时而说:“宏道斯足荣,何用泣秋草”。(《述怀》)看来,由于大量阅读我国古典诗文,对于其中揉杂着的不同的人生态度,他都沾染了一些。不过,如果着眼于数量的统计,他少年时代的诗文中,却较多的表现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