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哈佛大学放寒假了。尼曼新闻基金会主办的记者进修班也停止了活动,我们乘隙来到华盛顿度假。我们的朋友,美联社驻白宫记者苏珊·歇弗,特地打电话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参加白宫的新闻发布会。她说,白宫发言人拉里·斯皮克斯欢迎中国的尼曼研究员(Nieman fellow)去。第二天中午十一时半,她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白宫西北门等我们。那天正是里根第二任总统就职典礼后不久,两旁人行道上搭的观礼台还未拆去,我们弯弯曲曲地走到了白宫。迎面走来一群美国记者,我们一眼就瞥见了当前美国最红、家喻户晓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女记者黛娜·索耶。她在里根和蒙代尔为竞选而举行的电视辩论会上,被挑选为向总统提问的记者。黛娜穿着朴素,慢慢地走过来,和其他记者一起,冒着严寒  相似文献   

2.
根据《联合报》报道,担任驻白宫记者近60年的前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汤玛斯最近过86岁生日,并出了一本新书“民主看门狗?”书名的问号,表达了她对如今驻白宫记者的批判,书中痛批美国媒体沦为官方传声筒,已从“看门狗”变成摇尾乞怜的“哈巴狗”。被封为“白宫首席女记者”的汤玛斯,曾采访过9位美国总统的经历,让她的著作有如历史教本,不过,她的这本新书主要是对美国新闻业痛下针砭,“民主看门狗?”还有一个副题“:华盛顿记者团的式微及有负公众期待的作为”,显然后生晚辈记者的表现,让汤玛斯十分瞧不起。在华府历经一甲子采访生涯,素以发问…  相似文献   

3.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 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白宫  相似文献   

4.
一个悬了数年的不解之谜 1985年夏,苏联克格勃高级特工维塔利·尤尔琴科在出访外国途中突然失踪,据美国方面称,他自愿叛逃到了美国。但是,同年11月初,他又出人意料地回到了苏联。回国前夕,在苏联驻美国大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声称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绑架了他。话说当尤尔琴科在中央情报局手中时,曾向美国人供称,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内,有一个苏联间谍。这是一个自己找上门来的家伙,直接给苏联驻美大使馆打了电话。尤尔琴科不知此人的姓名,但1975至1980  相似文献   

5.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一白宫新闻发布室的门前.微笑着迎候我们这个赴美访问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已经76岁高…  相似文献   

6.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7.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8.
我作为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达五年之久,主要分工采访白宫。如果说对白宫毫无见闻,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但终日来去倥偬,说见得多么深广,也非实在之谈。现仅就印象较深的几件琐事,稍加整理,借以了却一件未尽职守的心事。莫名其妙的“安全审查”在美国,作新闻记者本已是“无冕之王”了,当白宫记者更是“一进龙门,身价百倍”,为同行们所仰慕。这除了因为是常在总统周围,容易出头露面以外,还因为所有申请作白宫记者的人,都要经过时间最长而又繁琐的“安全审查”。一俟被通过拿到记者证,就好像得了“最高的奖赏”。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伦敦申请英国政府颁发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谢湘1996年10月,我随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考察和访问。在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等著名的新闻机构,并在白宫会见了当代著名女记者———合众国际社驻白宫女记者海伦...  相似文献   

10.
怀念斯特朗     
从抗日战争初期起,我就把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作我的外国老师。抗战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于进步出版事业的发展,斯特朗、斯诺和史沫特莱等外国进步记者的著作也出版了一些。我当时是一个学步的年轻记者,除了向一些前辈学习之外,也还通过那些外国记者的著作,向外国同行学习。我偏爱的外国前辈之一就是斯特朗。  相似文献   

11.
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来已久。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他的总统任期是1825年到1829年。一年秋天,亚当斯正在流经白宫的波多玛河里游泳,河岸出现了一位女记者安妮·罗耶尔,要求采访总统。当时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记者的要求。罗耶尔是个大胆又倔强的记者,她不但没有走开,而且干脆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庄严地向总统发誓,如果总统不接受她的采访,她  相似文献   

12.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找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部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 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13.
张弘 《新闻记者》2001,(6):36-37
“他长得和布什还真像 !”“听这慢条斯理的口吻 ,是个政治家吧 !”当53岁的欧文·沃曼步入“2001年APEC会议上海新闻媒体培训班”时 ,其举手投足间的优雅风度引得众人纷纷猜测。不错 ,他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报》 (USATODAY )的华盛顿资深编辑 ,从里根时代即开始从事白宫报道 ,人称“白宫记者” !报喜也报忧“里根喜讲故事 ,克林顿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布什父子 ,我比较欣赏 !”从1983年开始和白宫打交道的欧文头一次向他年轻的中国同行讲起了记者眼中的美国总统———“演员出身的里根讲演才能出众 ,可是…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59年初到美国,在未去美国之前,我曾和香港一些报纸的主持人谈过,到美国之后,如果能站得住脚,就写一些通讯,寄回香港的报纸发表.到美之后,中央社前驻华盛顿主任、我的旧同学庐祺新兄替我弄到一张临时的进入白宫出席总统新闻记者招待会的证件.当天是艾森豪威尔总统接见记者,由于我拿的是临时出席证,办事人不知我是何方神圣,就让我坐在第二排,这个安排很好,如果不是坐在第二排.外国记者一般身材比我高大,他们站起来抢着发问,我就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15.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传媒拒绝报道的四个事实[澳]保罗·希汉[原编者按]美国是地球上最爱说话的国家,但是,在该国辩论的中心却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洞。《悉尼先驱晨报》前驻美记者保罗·希汉发现,许多在澳大利亚会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事实,美国电视网和全国性报纸却不予理睬,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历届的总统中,哈里·杜鲁门是同新闻界的关系比较紧张的一个。从就任初期开始,他对新闻界就充满了敌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敌意越发浓厚。在写给亲人的一封私人信件中,他写道:“在我看来,白宫的每一位主人都被所谓的自由报界折磨过。他们被丑化、被歪曲,甚至遭人诽谤,而他们却不得不接受这一切。”杜鲁门很少掩饰他对记者的职业及对他们本人的蔑视。但到了晚年,情况就好多了。据一则资料记载,在他83岁那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阿尔登·惠特曼从大老远来到密苏里州独立城,准备访问杜鲁门。正当他考虑着怎么把自己的意…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政府严管“9·11”事件等敏感事态的新闻报道两则关于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中对新闻报道控制的消息让人深思。其一:白宫向媒体下“禁播令”华盛顿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美国白宫发言人当晚表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已经要求美国各电视台慎播本·拉登的电视讲话。因为拉登可能通过电视讲话这一形式传达他的命令与指示。白宫发言人说,政府的目的是不希望恐怖分子借助本·拉登的电视讲话接受到恐怖指令。因为“拉登的电视讲话就算不是向他的手下发布命令,也是在宣扬他的恐怖论调”。其二:白宫严管“美国之音”9月1…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失去了沃尔特·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这国家。”——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当我要证明一个论点的时候,克朗凯特是我第一批要找的人物之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美国CBS节目主持人的身份,沃尔特·克朗凯特得到了美国政界要人的高度重视,博得了美国无数观众的依赖和亲近,并获得了本世纪7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决策人物”的称号。在现代中国,成为“克朗凯特”式的人物,仍然是众多新闻节目主持人心中的目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水均益,1995年接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记者采访时就说: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新闻界有这样一对传奇的兄弟:波尼·卡博和马文·卡博。波尼是哥哥,50年代和60年代初,曾任《纽约时报》驻印度尼亚西记者,并跟随科学家探险队去南极采访。越战爆发后,他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他把妻子安置在香港,妻子在香港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而他却奔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