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耿金超  张美荣 《新闻爱好者》2006,(11S):F0002-F0002
在梅花绘画领域,俗有“北有王成喜、南有关山月、中有高云霄”之说。而其中的高云霄就是出身于中原的一位著名画家。  相似文献   

2.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作为四君子之首,梅花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晋代六朝以来,诗坛咏梅者多如繁星,尤其是艺坛画梅者,更是不知其数。世事沧桑,有关梅花的典故和人事大多逐渐淡忘。然而,一位雅称“梅君子”的画家却时常在笔者的记忆里浮现。  相似文献   

3.
刘文清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3):F0002-F0002
男 河南省项城市人。 现为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被中国文联授予“99中国百杰画家”,获国家人事部颁发“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著有《刘文清国画作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原画风国画卷刘文清》,《电视美术》等。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档案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7(6):127-127
刘文清河南省项城市人。现为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被中国文联授予“99中国百杰画家”,获国家人事部颁发“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著有《刘文清国画作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原画风国画卷刘文清》、《电视美术》等艺术家档案  相似文献   

5.
梅与鹤是人们所喜爱的,她们象征高洁、长寿。宋代诗贤林和靖竞以妻、子之份厮守终生,故而“梅妻鹤子”不仅为骚人墨客传为佳话,也成为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了。封面画《梅鹤同春》就是画家阎学曾同志乐于表现的题材之一。画中一株梅树斜插画幅中间,老干蟠虬苍劲,习习生风,虽静尤动,梅树的枝条刚健洒脱,缀以疏密有致的梅花,俯仰向背,或含苞或怒放,又有几笔松枝,使这静物(梅与松)的生  相似文献   

6.
木子 《出版视野》2004,(5):27-27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此得名。”清初《花镜》载:“蜡梅俗名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很明显,蜡梅是以“色似蜜蜡”、“香如梅花”而得名的,“腊梅”是蜡梅的俗称。但也有人认为,在长江流域和  相似文献   

7.
鲁迅打小就属于他所说的那种“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一觉》)。他小时候有一方“只有梅花是知己”的印章,乍一看,花花草草的,似乎很清雅,很“十三”,其实不然。“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常常与严寒是分不开的,这样,梅花便有了一种坚韧、挺拔、不屈、抗争的意味,所以,梅花傲雪便成了一种发扬踔厉的象征,而鲁迅笔下常常会出现“梅花傲雪”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杨阳 《大观周刊》2012,(28):26-26
宋代文人独爱梅花,本文浅谈了梅花意蕴在宋代的成熟与发展,及宋人爱梅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老画家刘鲁生先生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刘先生在教学之余,创作了许多精美的画卷,《瑞雪图》便是其中之一. 刘鲁生先生早年宗法古代山水画家石涛,尤其严格遵循“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思想.早在五十年代便力图以传统笔墨表现当今的时代.他曾先后去泰山、黄山、庐山、崂山等名山大川写生,并经常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画了许多写生手稿,由于长期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一则古代轶事,似乎对我们的编辑工作颇有启示。唐朝著名的画家王维,曾经画过一幅“雪里芭蕉”的名画,那翠绿的芭蕉鄙视冰雪,傲然挺立,俨然君子。然而有人说:“寒冬大雪,怎么可能有翠绿的芭蕉?”于是抹去芭蕉,换上梅花。这个砍杀芭蕉的老兄,比起时下的一些编辑来,温柔多了。他没有因为雪里芭蕉的荒唐而枪毙它,还承认那是一幅名画,可见眼力不俗,没有砍去芭蕉只留下白茫茫一片雪景,还换上有君子之称的梅花,可  相似文献   

11.
就我所知道的著作家而言,他们的著述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立路标式的”,像走路一样,走到一定的地方就立一块路标,一部又一部的著作,标志着他的学术里程;二是“造宝塔式的”,立定功德意愿,打好工程基础,在牢实的基础之上,一层接一层地修筑着,建成高入云霄的玲珑宝塔。美术史论专家李浴教授正是属于这后者中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家──在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57年,他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纲》,这部开拓中国美术史的专著,为美术界填补了史学研究的空白,却把他自己推上了坎坷之路。然而,二十年的流放,“回也不…  相似文献   

12.
张继营 《记者摇篮》2004,(11):32-32
地市级党报只要发现了有分量的人物典型,通过正确的宣传报道策划.让典型首先在地市级党报上“打响”.照样能推出不但在全市,而且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典型。笔者就“山东省日照实验高中原校长王玉华”的典型宣传报道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艺术简介     
《新闻世界》2007,(12):69
祝平,号江南竹子.安徽宣城人.职业画家。专科学历。师承中央美院高冠华教授.后又得被誉为“江南一枝竹”的黄葉村先生亲点.现为宣城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宣城文房四宝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敬亭山画院院长.  相似文献   

14.
1942年末,北平一家书店与上海《宇宙风》杂志联合举办了一项名为“谁是最受欢迎的女作家”的读者调查。结果,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并列第一,于是便有“南玲北梅”之说。这一年梅娘才22岁,足见其文学才华。北平与上海当时都是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无论“南玲”还是“北梅”,  相似文献   

15.
一位画家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挂了幅画:偌大的白纸上只在中间偏左的地方有块黑渍。有人不解,问之,画家答道:“黑渍是痛苦,白纸是快乐;许多人只看到了痛苦却并未看到快乐。”有人不以为然反问道:“既然如此,何不把黑渍去掉?”画家答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 多么豁达的画家,多么深刻的哲理啊! 当人们每日来往穿梭于都市的灯红酒绿中,为金钱、权利。地位、欲望而奔波的时候,当人们睁着日渐蒙尘的双眼、戴着痛苦的有色镜观察快乐的彩虹的时候,他们是否还拥有一份画家似的恬谈的心境? 且让我告诉你另一个故事:在昔日…  相似文献   

16.
表述要准确     
无畏 《新闻三昧》2005,(10):22-22
前不久看到新民晚报总鳊室寄来的内刊“新民之友”(6月50日)上有一,题为“陈逸飞是中国画家吗?”显然中通过辨谈,指出陈逸飞早已加入美国籍,他是“美籍华人”,不应成为“中国画家。”  相似文献   

17.
彩云之南     
李平 《云南档案》2016,(10):12-12
李平,1963年生,云南泸西人。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云南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史馆书画研究员。其代表作有“开门见山”、“老家风景”、“红土地·牛”、“老寨”、“双喜临门”、“流金溢彩”等系列,《红士·石头·牛车》入选首届中国青年国画展,  相似文献   

18.
上海电视台有个燕子姐姐——陈燕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个梅梅姐姐。燕子姐姐经常在电视屏幕上和小观众见面,至于梅梅姐姐,由于广播没有图像,大多数小听众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梅梅”,既非乳名,也非昵称,而是真正的大名:姓梅名梅。二十四年前的一个冬天,梅家诞生了一个女娃。那正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家长欣喜之余,就给她取了这个名字。现在,她刚越过二十四岁年龄线。梅花伴她诞生,她与梅花有缘哩!她来到新中国的大地上,还在幼年就喜欢唱歌跳舞,最爱唱的歌中就有一首叫《红梅赞》。她从小爱好文艺,这和日后成为电台的文艺编辑,不无关系。说起来还真有点童话色彩。她年龄二十四,工龄才五年,可参加电台的对少年儿童的演播“工作”竟有十几年的历史。那还是她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电  相似文献   

19.
“岁寒三友“缘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个说法,代表了人们对松、竹、梅三物尤其是梅花审美品格的赞美。为了进一步丰富有关认识,本文拟对这一说法的起源与背景略作探索。 一、 “岁寒三友”说的出现 “岁寒三友”把松、竹、梅三者媲美连颂,其间物物组合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三者中,松、竹联系较古,《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以松、竹连喻说明人当表里相应、坚贞正直。后世遂多松竹并称,晋戴逵《松林赞》:“猗欤松竹,独蔚山皋。肃肃修竿…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家档案     
刘文清男河南省项城市人。现为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被中国文联授予"99中国百杰画家",获国家人事部颁发"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