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出版社1938年创办于广州。名义上是一个出版社,实际只是救亡日报社(以下简称“救报”)出版书与杂志《十日文萃》的一个工作部门。它在桂林时期,先在太平路12号,后随“救报”搬迁到21号那座小木楼,在楼上临街占据一个房间。我是1940年夏天到南方出版社工作的。当时肖聪是这部分工作的负责人,还有一位青年薛传谋协助他工作。因为薛传谋考上广西大学了,我去就是接替他的工作。南方出版社主要的工作是出版《十日文萃》。它是在夏衍领导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一位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主持工作的朋友来看我。他知道我有病,坐下就说明来意:希望我为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讲几句话。我道歉说,我行动不便,少出门,不能到会祝贺。他便说你写三五百字鼓励鼓励吧。交谈起来我才想起文艺出版社最初还是由几家小出版社合并起来组成的,那些小出版社中有两家同我有关系,那就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和平明出版社,有一个时期我还是这两家出版社的总编辑(我为平明出版社工作的时间短,还不到两年),  相似文献   

3.
程鹤麟和他的《新闻半小时》终于成功了!当我从电视屏幕上听到宣读共青团中央表彰的十名“社会监督哨兵”,第一个就是程鹤麟时,当我看到他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奖状时,我为他的成功而兴奋不已。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艰辛,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有坎坷,程鹤麟和他主持的《新闻半小时》也有说不尽的甜酸苦辣!还是在1985年,我在全国电视新闻理论研讨会上见到了程鹤麟,这是他毕业后到福建电视台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4.
十年一梦     
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已经在《档案学通讯》杂志工作十年了。十多年前,我刚刚离开职业编辑队伍不久,再度选择一种业余状态的回头草并不是理想的追求。因此,在我接手这个杂志的时候,既没有加盟档案出版社时的兴奋,也没有创办  相似文献   

5.
我与《大学出版》一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在我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学校任命我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同年,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的机关刊《大学出版》正式出版发行。白驹过隙,眨眼间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来,我与《大学出版》一起成长。作为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我十分关注《大学出版》上发表的领导讲话和重要会议的精神,十分关注同行们的理性思考和办社体会,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一位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主持工作的朋友来看我。他知道我有病,坐下就说明来意:希望我为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讲几句话,我道歉说,我行动不便,少出门,不能到会祝贺。他便说你写三五百字鼓励鼓励吧。交谈起来我才想起文艺出版社最初还是由几家小出版社合并起来组成的,那些小出版社中有两家同我有关系,那就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和平明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人过50岁,大家称中老年人,也就不脸红地往《老编辑甘苦谈》栏目投上稿件。但严格说来,我算不上老编辑,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仅有十个年头。我原来做的工作主要是与显微镜打交道。我喜欢文静、细致的工作,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后,面对工作的选择,我挑选了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刚成立一年,正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与社长的第一次谈话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编辑是为人作嫁的工作”,“我们出版社是很清贫的”,是否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出版社工作,当时正值气象出版社创建(1978年7月28日),这一干就是17年。 在17年的编辑生涯中,我深深地体味了其中的甘苦。当组织到一部上乘之作时,那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亚于听一首世界名曲或者看一部世界名著。在编辑加工《长期数值天气预报》一书稿时,我被作者在学术上的造诣、理论上的精辟、文笔上的流畅所吸引、所陶醉,以至于到了下班时间都不知道。这部书稿注入了我的心血,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1992年4月获国家气象局第一届高等学校气象类优秀教材一等奖,1992年12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  相似文献   

9.
巢峰画像     
巢峰,一位名字响当当的真正出版人.他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走上出版社的领导岗位,是最年轻的出版社领导干部;世纪末,年逾古稀,仍未退出领导岗位,又成了最老的出版社领导干部.担任出版社领导近50年,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他如今年届80,还在主持<辞海>(2009年版)的修订工作,这是他第四次主持十年一次的<辞海> 修订工作了,在世界上也是奇迹.作为一位出版社的高级专家,他仍然在职,天天上班,审读重要稿件,思考出版大计,与时俱进,不甘落后.  相似文献   

10.
周文是文艺大众化和报纸大众化工作的一位杰出的开拓者。 1933年,在鲁迅的领导下,周文在“左联”工作时,就开始热心地从事文艺大众化工作。1937年,他回成都参加文艺界抗战协会和地下党组织的文艺领导工作。1940年,他到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副主席。1943年,在晋绥边区党委宣传部负责领导工作和担任吕粱文化教育出版社社长时,他一直坚持不懈地继续从事文艺大众化工作。周文又是一位报刊工作的老前辈。他先后负责编辑过好些报刊的文艺副刊,为很多报刊写过大量文  相似文献   

11.
北大教授、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当他打开由蔡子谔教授以一人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180万字的《中国服饰美学史》(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这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老先生难以掩饰其大喜过望的心情,他认为自己真正看到了一部非常难得的且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同感于叶朗先生。时至今日,在我藏书架的一隅仅仅能够寻到一部沈从文先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史料》2004,(2):46-50
上海文艺出版社三十年(代序)巴金不久前一位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主持工作的朋友来看我。他知道我有病,坐下就说明来意:希望我为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讲几句话。我道歉说,我行动不便,少出门,不能到会祝贺。他便说你写三五百字鼓励鼓励吧。交谈起来我才想起文艺出版社最初还是由几家小出版社合并起来组成的,那些小出版社中有两家同我有关系,那就是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蓦然回首     
一位作家曾用这个题目写他的创作道路。我也借用这个题目写一写我的编辑生涯。一-题记人生的环境和机遇比个人选择更起作用。比方说,我当编辑就和我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学法律的,离开学校后,在共青团系统做宣传工作。1955年,听从组织分配,调到出版社,一干就是一辈子。当编辑虽然不是我原来的志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项工作。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发现编辑工作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编辑工作有动有静,不是成天蹲办公室,也不是成天四处跑,很适合我的口味;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作者、读者和书稿,有无限的  相似文献   

14.
钱文霖编审是我的导师,自我第一天当上编辑起,就在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1988年我有幸成为他的开门弟子,师从钱老师研究科技编辑方法论.十几年来,钱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编辑、研究、事业和人生的认识.钱老师是属牛的,他曾经以牛自喻回顾了他所走过的编辑之路,而牛的默默耕耘、奋力开拓、淡泊名利正是钱老师20余年的编辑生涯和人生历程的极好写照. 1 牛之耕耘 牛的最大特点是能干活,牛的可敬品格是奉献. 钱老师是1973年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开始是主编<湖北青年>杂志,1979年后又由组织安排去办<华中工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一直干到退休,其间,还同时在我校出版社主持编辑工作10余年.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17.
忆周文     
今年阴历五月初七,是党的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作家周文同志诞生80周年,阳历7月1日是他逝世35周年。忆起他,我就对他生发出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记得1945年5月,组织上决定把我从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党校调回晋绥大众报社兼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时,担任晋绥分局宣传部负责人的周文,兼任着晋绥大众报社和吕粱出版社的社长。我见到周文同志时便向他陈述自己搞了多年的文化工作和新闻工作,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要求把我调去做基层地方工作,以便体验生活,写点文艺作品。周文说:“大众报需要人,你又熟悉这个工作,还是回来吧!”我坚持自己的要求,僵持了好几天。后来,周文恳切(?)说:“我原来是写小说的,说实在的,我也不愿在上层做党务工作,想下去体验生活,写我的小说,但是,组织上决定我做这个工作,我只能服从分配,不能再考虑个人的意愿了。”  相似文献   

18.
我做编辑工作从1981年开始。37岁,半路出家,能否修成正果,那很难说。编辑部主任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阅历深,学问深,近视眼镜度数深,与之对视,觉得深不可测,自己永远达不到他的层次。他很善良,但对业务的要求却很严格。当时我们同时进入出版社的有几十号人,大都是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可能是因为我有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又是第一批研究生,他对我寄以厚望,单独与我长谈一次。二十七八年了,谈话的结束语我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今天在这个出版社当社长,明年有可能到另一个出版社当社长,被他苦心做大的出版社,很可能变成他在下一任上的对手或障碍。当一个社长只有三年任期的时候,有多少社长会认真考虑三年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