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图式理论的发展“图式”这一概念最初由巴特莱特(Bartlett)在1932年提出,他运用这一概念说明存贮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有组织的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非常重视“图式”,同化和顺应是他的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将知识同化到个体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去,知识的掌握才可能牢靠;当原有图式不能适应新环境时,就要通过一些手段去重构新的图式,这就是顺应.  相似文献   

2.
“活动”和“构造”是《皮亚杰的理论》阐述的两个中心观念。皮亚杰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是认识发展的源泉;认识就是构造,即认识的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不断递进平衡的过程。这对物理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建构活动,才能不断发展、更新和丰富原有的物理图式;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更要备学生,恰到好处点拨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适宜开展活动的物理情景,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甚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存在着困惑,这是因为: “力臂”作为物理概念,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来看,学生的学习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把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适应”理论 ,探讨中学生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的形成和思维定势在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希望对思维定势有更深刻的认识。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个方面。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通过同化并不断巩固 ,形成思维定势 ;通过顺应 ,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形成新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同化不断成功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图式。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和情景时 ,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同化 ,也就是利用自己的思维定势试图去解决问题。如果成功 ,则获得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如果不成功 ,便导致认知上的冲突和不平衡 ,或说产生思维障碍。此时 ,或者改造原有的图式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定势 ;或者产生认知上的顺应 ,建构起新的图式 ,即建立起更高水平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和学习新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万祥  李洪 《四川教育》2023,(Z1):17-19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共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化”“程序化”倾向严重,“形式化”“浅表化”问题突出,从“满堂讲”“满堂练”转化为“满堂问”“满堂跑”。重知识传授、记忆,忽视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等问题。让·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同化和顺化相伴发生并不断建立新的平衡,才构成认知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只有组织学生深度参与,才能促进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数学深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小学生认知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认知可以助推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教材知识庞大的结构,具备层次性和逻辑系统性,不断进行着认知的扩充,呈板块结构状态。一言以蔽之,优化数学认知,关注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由一个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也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先在其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随着“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延伸、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  相似文献   

8.
智力、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基石,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研究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如何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当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设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概括地说,智力就是一种适应,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正是在有机体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有机体二者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往复中,智力由低到高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提高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省,初中数学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取得很多成功经验,但在高中部实践探索还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迫于高考的压力而束缚了手脚。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动机是影响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因,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课堂组织是影响课堂学习的主要外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内因作用于外因,学生主动地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对高中生的学习尤是如此。这学年,本人担任高一两个班数学教学,实践机会难得。教学中,根据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两习、两记、一小结”的做法,试图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以期实现自主学习。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探究体会,还望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数学概念,这些数学概念的真理性又返回数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概念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正是这种概念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地实现“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不断重组、优化,学生的思维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理论是基础认知理论框架下抽象概念表征的重要理论。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在隐喻表达领域及隐喻表达之外对该理论进行了探讨。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隐喻对知觉、记忆、思维、推理等认知活动均具有一定影响。文章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归纳,详细介绍了几个方面的经典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性的思考,最后表述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pil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dynamics. Two classes of pupils the first between 12–14 and the second between 14 and 16, together with a sub-sample from each of these classes were followed for three years. The main sample completed two tests composed of standard dynamics items and a Piagetian cognitive task. The subsample were interviewed on some of the dynamics items tested and carried out additional cognitive tas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younger pupils, and the sub-sample reflect the tendency, make very little or no cognitive progress during the three years whereas the older pupils of the main sample and sub-sample make reasonable propgress mainly in the fourth year.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cores and results on dynamics items is variable with both samples and sub-samples. Further different domains within dynamics related in different ways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dynamics concepts suggested that some are more accessible to pupils than other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relations are proposed between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dynamics concepts and the use of these in the real world.  相似文献   

13.
数学概念学习中,概念理解是首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是一个对概念心理表征的构建过程;相关的数学概念表征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数学概念表征与概念理解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根据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对因概念表征缺失引起的概念理解障碍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4.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cognitive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s are sometimes overlooked in attitudinal research. The possibility exists, however, that knowledge may be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attitude formation. The researcher hypothesized that some instances of ethnic prejudice (ethnocentrism) are the result of faulty or inadequate knowledge. This study, therefore, focused on the affective outcome of instruction in two cognitive concept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Using a fixed effects 2 × 2 treatment by block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with two measures of effect, highly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5.
隐喻作为语言策略和认知手段在广告语中被广泛运用。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中、英美体广告均常采用三个隐喻概念以及它们所衍生出的子隐喻概念,对比分析这些隐喻概念,可见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和认知工具的共性。解析广告语中隐喻的认知对广告语设计及隐喻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生认识论的主题没有过时,而且永不会过时,皮亚杰为发生认识论开创的研究路线--康德意义上的范畴之个体发生的研究应该坚持.发生认识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皮亚杰结构论与其他结构主义者的结构论的关系;心理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的本质;"趋同重构"概念面临还原论的危险;"水平滞差"与"阶段"概念之间的固有冲突等,仍需进一步探讨和澄明.当今日内瓦的某些心理学家们的兴趣向"现实主体"的转换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了皮亚杰的传统.目前,一方面皮亚杰的整个理论体系期待着新的理论综合;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当代认知心理学进行有别于现今"新皮亚杰学派"的合作,特别是汲取后者实验方法和技巧之长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考察我国高阶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N+N组合概念时,对两个主要组合概念认知机制的调用情况。结果显示:此群体偏向于否定“结构对位”机制建立的“属性映射”N+N概念意义的合理性;主要调用“场景构建”认知机制对N+N概念进行“关系连接”释义。这种偏向性一方面表明“属性映射” N+N概念是英语学习者的认知难点,母语认知机制在英语组合概念理解中有负迁移作用,另一方面提示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技能培养,也要加强英语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9.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界”和“无界”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和基本的认知概念。“有界”“无界”从自然界的自然属性反应到词语语义中,在句法中也有两者的对立区别。谓语动词的有界性成分是从结果、程度、状态、时间、空间、次数等方面对谓语动词进行限制。这些有界性成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和谓语动词紧密结合的、模糊了词汇边界的成分,包括结果补语、体标记、重叠式等。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谓语动词这几种“有界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载体。概念转变模型研究的是概念动态的转变过程,即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是一个积极建构的学习过程。探讨了概念转变模型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两个主要学术流派的概念转变模型,即认知为基础的概念转变模型和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概念转变模型;同时,还论述了概念模型理论的新趋势,提倡在构建科学的概念模型时,必须考虑认知冲突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