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夷夏观也表现为夷夏对立、夷夏“未殊”及夷夏一家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文化视野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华夷对举的文化视野代表着秦人卓越的文化价值观,是秦人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从对华夷文化的共同接受,到华夷对举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再到华夷对举文化视野的确立,这是一个依层累进的过程。华夷对举的文化视野对秦文学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诸如在认识判断上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在性质定位上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文学地位上表现为绝对的附属性。  相似文献   

3.
端木蕻良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土地情结、多元的美学风格、独特的叙事策略以及丰富的语言艺术上。这种创作个性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奔放、剽悍而又忧郁、孤独的多重气质禀赋是端木蕻良创作个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早年的坎坷、复杂经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东夷-东北夷文化的吸收及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则是塑造他创作个性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夷、蛮、戎、狄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贬称,了解其确切聚居地或聚居方位,将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散文。夷中原华夏民族对中原地区以东及东南各民族的蔑称。《书·禹贡》载:“岛夷皮服。”郑玄注云:“岛夷,东方之民。”《礼·王制》亦称“东方曰夷”。夷,又称东夷、夷方等,大致聚居地在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江、浙、沪、闽)及台湾地区。其民多以捕捞、采集为业,文化相当落后,故被蔑称为“夷”。台湾古称“夷洲”即  相似文献   

5.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汉代国家制度认同意识,蕴含于汉代维护封建制度理论的构建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体现了汉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也即大汉族主义者,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为视角,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即可还原船山夷夏观的真实存在:即船山本意并非将夷夏等同于禽兽,同时他也并非主张大汉族主义。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夷夏观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自认为世界中心,称华夏之外邦不受儒家教化之国为夷.鸦片战争后,随着西风美雨入侵,体会对方强大后不得不舍“夷”而用“洋”,传统夷夏之辨由此泄开了一条口子.伴随着洋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崇尚洋务与洋物的思潮渐起,大有用“夷”变“夏”、全盘西化之势.而另一方面,“洋”被赋予的意义中又延续了传统夷夏之辩的文化认同,而引起灭洋思潮.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与刘锡鸿作为传统士大夫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印记,又同时作为晚清首任驻外正副公使考察西方文明,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其思想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要不要“师夷长技”、西洋富强原因、夷夏观。郭刘的思想分歧实质上反应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中西文化激烈的冲突和碰撞所做出的不同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排斥又相互交织。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抛弃守旧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文化选择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初郡政策”是一个被史学界忽视了的问题,实际上汉朝推行的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这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被汉朝以后各代中央王朝所继承、沿用,并加以发展,同样成为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初郡政策”不仅在稳定和巩固汉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中起过重要作用,对汉以后各代中央王朝能长期对南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也起过很大的作用,而且还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其内容几乎清一色为男女爱情题材,其风格更是以绮艳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其作者大部分是女性的因素所致,南朝贵族的引领,文人需求与经济繁荣等因素的影响,促使乐妓群体的扩大并走上南朝文学舞台,由于社会的需求与女性自身的原因,乐妓们创作自然就以绮艳的风格为主了。  相似文献   

13.
汉唐两代的工艺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工艺美术是对汉代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汉唐时期及其他各个时期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4.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中;二是中国特色,必然受到中国历代社会文化,特别是中国历代社会主导文化的深刻影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两千多年来,特别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开创高等教育和大学创新新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6.
从秦汉开始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周边各少数民族即纷纷内徙,到魏晋南北朝形成高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积极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学习和实践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优秀成份融入到汉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活中去,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证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盛世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在周代就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后世服饰礼仪的基本框架和构形。后经过秦、汉、唐等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传统国服文化完整、自足的价值体系。传统国服文化将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凝结于服饰的礼仪、制度、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具体的表达形式和操作原则,高度地仪式化、秩序化,形成了一致地对于国家、集体的价值认同形式,使人们在履行这种服饰礼仪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和自主确信的自我形象,从而达成对自身生活世界的持续观照和表达,这正是当代国服文化建设的首要的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18.
毕节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根据毕节彝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大体分为先秦、秦至西汉、东汉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等几个时期。关于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格局,因此,应进一步拓宽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继续深入探究其中的重要问题,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实现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主要手段和目标。齐梁时期国家文化权力的重要体现就是总集的编纂。齐梁时期的总集编纂,其目的虽是通过国家权力控制文化,但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文化、发展文化的作用。因为总集本身就是众多作家作品之合集,其文化的包容性显而易见;再加上编纂的公正,则显示其文化政策的平等性。这种文化政策相对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而言,是相当进步的,极大地促进了齐梁时期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构建新文化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20.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祭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曾在汉魏晋南北朝时风靡一时,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历来研究者很多,但是关于挽歌的起源问题,均是各自持一说,莫衷一是。本文通过,甄别旧说,考辑文献,追述挽歌背后的文化渊薮。认为挽歌起源与东夷文化存在着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东夷文化中的归山观念、神仙文化及部落图腾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