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抒情散文。文中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忧思、孤独、苦闷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可以说是一篇寓情于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3.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哀婉之情。文中的景、事、语、人无不合情。无不深情。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向往和赞美、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欣赏文中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情理相融;对比衬托,烘云托月的写作技巧;怎样品味文章清新自然、酣畅淋漓、错落有致的语言,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笔优美,情味深厚,被誉为散文名篇。在众多的文本解读中,基于散文写实的特点,习惯于从字面理解,认为该文所写之秋就是北平之秋,"清""静""悲凉"即是北平之秋的特点。但若从写作背景、北国之秋实情和作者经历等方面来考察,该文所谓的北平之秋,多是江南之秋的变幻。一关于《故都的秋》的创作经过,在郁达夫该时期的日记中,有许多记录。1934年7月16日,郁达夫  相似文献   

7.
徐鲲 《语文知识》2003,(5):37-38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文章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眷念与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比如。同样是抒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同。朱自清的抒情,是一种温情,用温情把环境美化,而郁达夫却不写温情,他所强调的是一种悲凉之情,说秋天的美在于它的萧索、幽远和落寞。这两个人的风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和美学追求。善于在对比中分析不同,对于拓展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操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9.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8月)表达了何种情感?对此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此文表达了赞颂秋天的情感。郁达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说:"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结尾也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情怀:"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二是认为该文表现出一种忧郁、孤寂和落寞的心境。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涵。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惟其如此,  相似文献   

14.
抓住文眼。《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我认为,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于是,我把“文眼”作为突破口,因为“文眼”的作用之一是奠定:作者写景抒情的基调。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五幅秋景图固然可以用情景交融概论之,然而仔细咀嚼,这篇美文的写景抒情竟十分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后,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将款款的深情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完美结合的佳作。文中所绘之景与作者胸中之情巧妙结合,体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表现规律。从作者精心描摹的景物之中  相似文献   

17.
钱华 《文学教育(上)》2008,(16):104-104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五幅秋景图固然可以用情景交融概论之,然而仔细咀嚼,这篇美文的写景抒情竟十分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后,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将忧国忧民的抑郁愁苦之情融于宁静平和的秋景中,其景自然,其情落寞。情景交融,意与境浑。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郁达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进入高中后,学生将系统学习散文,为此,如何有效地结合散文特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与探究,是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故都的秋》全文1500余字,其中秋字有42个,极好地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摹出来,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20.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