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实践教学还是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应更多地关注寻找传统与当代的结合点,凸显与强调维持系统整合的价值观,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是现今古典舞创新不可偏倚的发展基础,这样才能全方位展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这一个舞种的命名,是由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的认同。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而是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古典舞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来自外部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造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在审美中表现出媚俗与玄幻的倾向性。实际上,这是时艺术市场的一种妥协。为了适应当代中国古典舞具有多样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特征,社会大众还要关注对当代中国古典舞审美转向的社会生态批判.对这种审美转向的纠偏.关键在于加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创作和媒体传播,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从而保持中国古典舞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拟通过一批具有"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作为切入口,阐述当代古典舞创作与传统的崇侠文化心理具有紧密联系:一、与古典舞脱胎于戏曲、武术的文化源流有关;二、与弘扬阳刚美学的审美追求有关;三、与追求强烈的舞蹈视觉冲击效果有关。四、与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有关。侠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挖掘古典舞剧目创作中的崇侠文化心理有利于这种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71-173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文化的重要传承部分,在我国的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创作、题材创作、形象创作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古典舞的意境营造。  相似文献   

6.
吴丽霞 《考试周刊》2010,(56):240-240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代表舞种。我认为中国古典舞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它在舞蹈教学上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古典舞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舞者致力于建设中国当代民族舞蹈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代古典舞教学来说在整体上已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在一定意义上不管是在风格艺术上以及审美取向上都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当前职业院校中也开设了这一专业,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教学存在不足为主就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舞自创建至今,已经步入比较完整的时期。经过几代人用半世纪的刻苦钻研,努力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科和训练体系已使期成一个公认的舞种。那极富中国特色的旋转、翻身、刚劲洒脱与中国传统运动武术套路中的难度技巧基本相似。经过当代历史学者研究得出,武术与古典舞同根同源,都是出于古代——武舞;而经过历史的演化,"武","舞"分野,各朝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但中国武术为国之精粹,是各分派之大宗,分别影响着:戏剧,杂技等民间艺术,其中对中国古典舞之影响有为甚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舞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在经历了起始的"追寻古风",到八九十年代重技术而轻审美风格的创作倾向,到如今坚守民族性与当代的结合,中国古典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扇舞丹青》的创作特色,来探讨中国古典舞在剧目创作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建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古典舞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和各种坎坷的发展道路,回顾其发展之路,中国古典舞经历了融入戏曲、引进"芭蕾"训练方法、融会贯通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的梳理,剖析了中国古典舞的构成模式,认为其实质是"取吾精髓、师夷之技、融会贯通"的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钱正喜 《文教资料》2007,(18):97-98
当代中国古典舞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出发,崇尚理性和理智。观念上讲求普遍、本质、本体、共性和规则。表现上要求典雅、均衡、和谐统一。在寻求“民族意识”的传统审美观的同时,注重与当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结合。这种构建的思想与模式,始终是属于“理性主义”传统美学范畴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12.
成丹 《华章》2011,(19)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手、眼、身步、法与精、气、神高度和谐统一的舞蹈美学特色,以适应当代中国古典舞蹈的教学需要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3.
汉唐古典舞是中国舞坛的新秀,它是孙颖教授开创的一门中国古典舞学派。发现、整合并运用古代舞蹈资源,充实汉唐古典舞的创作,可以展现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蕴。汉唐古典舞有斜塔舞姿、半月舞姿、元宝舞姿三大典型形态,斜塔舞姿在倾斜的过程中展现动态,蕴含飞腾之美;半月舞姿传达了人们的尚月之情和对天的敬畏;而元宝舞姿寄托着人们对富贵的追求。汉唐古典舞的当代创作应加大史料研究,建设汉唐古典舞的身体语言;合理由实转虚,促进身体语言的"形""神"转化;建立文化形象,实现身体语言的"形神合一",从而避免汉唐古典舞在当代发展中文化偏离、形态走样,确保汉唐古典舞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国当代舞蹈的生态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擅变。处于中国舞蹈前沿领域的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也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审视自己、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领域中,思想空前的活跃.某些新的探索对固有的认识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对此.本文从中国古典舞身韵入手,谈及审美与教学.以期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典舞之传统文化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世人对中国元素的关注渐渐浓厚,而中国古典舞这一艺术门类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古典舞的历史进程及“中和之气”的角度,阐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本文在阐述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身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相似文献   

17.
唐代张若虚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其文本的流传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不断启迪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由王伟、李馨创作的中国古典舞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从另一角度对这一流传千年的乐府诗进行了当代诠释,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发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舞是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的精华中提取发展而成的舞种,融合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和当代的审美观点和原理。鉴于手、眼、身、法、步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和灵魂,本文就从中国古典舞蹈课的教学出发,就中国古典舞的手、眼、身、法、步在舞蹈课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戏曲舞蹈和古典舞拥有独特的民族传统舞蹈艺术,本文主要以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阐述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起源由来、发展过程和戏曲舞蹈身体语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研究舞姿外部形态和内涵要素,总结和探究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使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舞在秉承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同时亦经历着后世的打磨与雕琢,在西方现代精神的冲击下,古典舞如何守住其“和”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重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