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吉安,地处赣中,千里赣江,孕育和造就了这座宁静的古城。吉安古称"庐陵"、"吉州",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始置庐陵县,东汉时升县为郡,隋开皇十年(590),庐陵郡改为吉州,元初择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取"吉泰民安"之意,改名吉安,沿用至今。吉安被誉为"文章结义之帮",又称"江南望郡",有"金庐陵"之美称。当地民风淳朴,民俗浓厚,具有自己独特厚重的庐陵文化载体。"烧塔"作为一种特殊的中秋习俗,在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苏州"轧神仙"民俗活动及相关民间故事传说为例,探讨民俗活动与民间故事的双向互动关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被人们附会上一定的传奇色彩或宗教意味后,衍生出具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神异内核充分发酵导致相关民俗活动的出现。民俗活动具有强大的惯性,在原本的故事传说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被淡忘之后,民俗活动仍然蓬勃发展。民俗内容与时代结合,又会催生出新一批带有时代性的"新民间故事",被新的大众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3.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此为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所作《送瘟神》中的诗句,表达了他在得知江西余江血吸虫病被消灭之后的喜悦心情。“烧王船”是闽南一带较为悠久的民俗,2006年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旧时,每届农历十月二十,闽南地区百姓都要在早上7点举办烧王船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即造王船、迎王船和烧王船,其间,伴有舞龙、舞狮、杂技、地方芗戏表演等。这些传统节日逐瘟驱疫的民俗旨在送走瘟神,祈求风调雨顺,也包含了百姓对于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2016,(4):2-18,157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民俗形成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民俗的传播过程。"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是民俗形成的核心特征,因此民俗传播缺乏单一信息来源、固定传播者、明显传播效果等一般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要素,但必然具有相对固定的信源、程式化处理、集体认同、信息变异等传播要素,最终形成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的重要符号,对内成为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对外则成为彰显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致使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变迁。大连长海地区的祭海习俗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该地区城市化进程,当地的经济结构产生变化,祭海活动一方面在不断调整与适应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其精神内核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逐渐缺失,其传承主体的民俗文化意蕴也正在淡化。本文通过对长海县祭海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原了该地区祭海活动的变迁,并从传承主体、当地政府等角度探究了城市化与传统民俗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京城的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而"过大年,唱大戏"则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虽然,如今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对戏曲艺术有所冲击,戏曲的演出市场日渐式微,但春节的戏曲活动依然十分活跃.过大年,看大戏,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文化需求.春节期间,北京各大剧场,都会上演红红火火、欢乐祥和的"贺岁剧目",戏曲名家纷纷登台献艺.  相似文献   

9.
刘秀峰 《文化遗产》2013,(2):121-127
明清以来,浙江缙云一带一直沿袭着奉祀陈十四女神的三大庙会,尤以张山寨"七七"庙会为盛,活动辐射浙南闽北及东南沿海多个省区乃至台湾部分地区,历时三天,规模盛大。庙会在陈十四信仰的文化底层之上,集中展示了区域性民俗传统的内在活力,既是一种历史记忆的仪式操演,又充满了祭祀神灵的神圣与世俗生活的狂欢。本文通过对这一庙会的考察,力图呈现其多层次的文化意涵,并由此揭示其背后的民俗社会的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西北部碧波荡漾的溱潼喜雀湖湖面,都会汇聚成百上千只船只,篙子船竹篙如林,划子船轻盈似燕,花船、供船五彩缤纷,男女水手们穿着古代、近代、现代各式民族服装,展示民俗风采,两岸10多万民众欢声如潮。“溱潼会船”把喜鹊湖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似文献   

11.
民俗器物从"生活日用品"到"民俗文物"的角色变化,依附于"民俗"这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民俗器物先后经历了标本化、工美化、文物化以及展示上的模式化、情境化等发展路径。无论是学术性的搜集,艺术性的拣选,还是文化遗产的认定,民俗器物被镶嵌到不同时期(国家)公共文化的结构里,体现了对传统日常生活差异性的文化转译。说到底,并不是民物与相应的日常生活关联的直接意指经常发生变化,而是对待"民俗"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民俗器物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阅读"。从这个角度看,民俗文物的诠释和展示,不是简单的习俗史意义上的知识重建,而是博物馆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吴文峰  李鹏 《东南传播》2012,(10):129-130
在大众传媒环境下,提高民俗体育的文化吸引力是改变其日渐式微的生存状况的重要前提。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对民俗体育吸引力进行研究发现,要实现民俗体育对受众的吸引,需要提高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对民族受众预期的价值报偿程度以及减少受众接受民俗体育文化内容的代价程度。目前,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制造"拟态环境"以及培养受众等方面影响民俗体育吸引力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玲 《兰台世界》2011,(12):32-33
中国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衰与传承,直接影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相关问题,明确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唱哭"是庐陵地区流传已久,至今仍广为盛行的丧葬仪式。庐陵地区的丧葬活动包括入殓礼、祭奠礼、出殡礼以及服葬礼等,"唱哭"在祭奠、出殡和路祭等环节均有着重要意义,既表现了生者希冀亡者羽化登仙的终极关怀,也体现着家族子孙慎终追远的孝道诉求,更表达了生者以死佑生的现世愿望。其繁复的仪式、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腔调不仅是多种社会关系在丧葬礼仪中的客观体现,还活态展现了唱哭民俗与地方戏曲的双向互动。在当今迅捷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日渐式微,"唱哭"这类传统丧葬习俗的留存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15.
董鸿安 《兰台世界》2016,(12):143-146
在汉传佛教文化体系中,天目山是继普陀山等四大名山之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天目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老郎菩萨、韦陀菩萨和黄檗祖师信仰,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演变过程中,佛教文化与地方传统习俗走向融合,对民众的生产、生活、教育及民间习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影响天目山地区民俗活动的佛教文化全面、系统梳理,不仅有利于挖掘、整合其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好佛教名山,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晓章 《北京档案》2007,(1):36-38
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后经元、明、清三代不断扩建、修缮,成为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东岳庙历史上就是京都百姓民俗文化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进步,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东岳庙民俗文化活动自明、清以来得到普遍的发展,其中赶庙会已成为京都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老北京许多的民间习俗大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卢丽 《兰台世界》2012,(28):47-48
赛龙舟运动是当代中国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庆典以及重要民俗活动当中经常出现的一项运动项目,这一项目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今天为大家所喜爱的赛龙舟运动是由我国传统节日赛龙舟习俗发展过来的,在当代,中国人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仍然将赛龙舟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这里的活动完全是民俗传统意义上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衰与传承,直接影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相关问题,明确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农事节令、社会交往游乐、祭祀纪念、竞技杂艺等各类社会活动和习俗之中进行的,而且人们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之中的服饰也随特定的活动内容、节令、地点、人物的等级身份、性别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兼具典型的"民俗性"与"体育性",具有"原生态美"与"喜庆美""、动态美"、"工艺美"、"图案美"、"宗族观"、"天命观"、"仁礼观"等。并提出了当今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传承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