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呈现非传统、非常态趋势,成为了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等关注的热点.本文从阐释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入手,分析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也悄然渗入高校,近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目前学界已对此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我们应当细致分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充分思考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预防并及时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以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沟通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目前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诱导因素就是缺乏有效的行政沟通.所以研究行政沟通对治理群体性事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视野,即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关注群体性事件,是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展现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诉求,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群体性事件应对实践的总结,都证实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研究群体性事件具有可能性。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万能的,群体性事件的应对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协同攻关,因而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研究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同志不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方面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者们认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核心内容;教育党员干部是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点内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是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与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群体性事件日趋严重,已成为现阶段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冲突的集中体现,利益博弈失衡、社会保障缺乏、诉求渠道不畅、预警机制不全等社会因素的存在是其发生的社会根源。治理农村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优化分配格局,成立农会组织,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法治建设、健全防范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园的平安与稳定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发展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期、发生过程及平息期间、发生后期三个阶段的作用,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具体措施。文章认为要有效应对和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准确了解相关学生的利益诉求并与其积极沟通,这些思考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秩序,甚至危及国家政局的稳定。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展趋势及成因,提出解决对策:各部门协调配合,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彻底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公安机关做好群众性事件预案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采取不同的现场处置方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群体性事件具有多发性、多样性、有组织性、复杂性和非政治性等特点,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形成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制度环境;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办事;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情报信息,把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社会价值的辐射、学校管理的疏漏以及学生认知的失调等多维度加强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剖析,以"熟人社会"、"理性经济人"、"集体行动逻辑"为理论支撑探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以期通过大学生价值观重塑、公共责任的回归、高校治理模式的重构、学生心理疏导和教育体系的建立、利益保障和诉求机制的健全等路径,对构建秩序稳定、生态健康的校园环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带有明显社会转型和经济危机双重影响的特征。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利益分配失衡是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迟缓是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信任危机、权威弱化是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国际经济危机引发的新型失业及社会治安等问题,增大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基层政府预防、化解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性策略是:转变和优化自身职能、完善并落实对其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政策执行力、以健全的信用制度来树立自身权威。同时为了有效地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应突出强调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相似文献   

12.
法和法律意识作为法学领域中紧密联系的两部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育法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法律意识的制约。可以说,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条件,也是遵守和执行社会主义教育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我国教育法制的过程中,加强教育法制思想理论的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教育法制思想建设的几个关系问题略论如次。  相似文献   

13.
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初,我国不少地方发生罢工、罢课和请愿等群体性事件。毛泽东从人民内部矛盾的角度客观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原因,主张以包容性态度和辩证的眼光看待群体性事件,并提出防范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方针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既体现了他对社会运行和管理规律的哲学思考,又从方法论和价值性层面对执政党化解社会冲突之道作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理论概括,是指在完备的法制基础上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它既是对人治的彻底否定,也是对法治和人治并存状态的超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会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的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增强"疏导"的理念,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伴随网络舆情集群行为的产生,对社会、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在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和社会化群体行为不同的特征。基于"共享心理"视角,准确定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要素,为预防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行为,以及高校的舆情网络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较为合理的依据,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治理迫在眉睫。网络群体性事件属于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危机属性,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应从观念意识、信息沟通、法律法规制定、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以期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损失,获得民众的支持,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及政府的信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高教园区发展中办学集约化、格局开放化、功能城市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了高教园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提出了高教园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对策,即以学生为先,努力消除高教园区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统筹管理,抓紧建立高教园区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不断呈现,由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化解矛盾的重要方法,理应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其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的作用作一些有益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进入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集中爆发期,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回归到法制的轨道上来.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行政机关规制风险活动要符合现代法治意义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就决定了环评的“双重属性”.我国环评制度具有其功能定位不当、公众参与机制欠缺的现实不足,导致环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只具有合法性而不具有合理性,这是导致什邡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倒逼下,环评制度面临着重构,它应该成为实现风险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