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楠  范云生  杨碧英  郎佳麟 《体育科学》2000,20(1):82-84,92
对21名云南省世居高原的中长跑男运动员进行了5天的营养调查工作。结果显示动物性食品和油脂类摄入量偏高;热源质分配比不适宜,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偏高,碳水化合物偏低;部分维生素和无机盐摄入不足。体格检查显示有55%的运动员BMI<20。生化检查显示有36.4%的运动员体内维生素B1营养水平不足或缺乏。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击剑运动员的损伤特点,我们对参加第五届全运会击剑决赛的172名运动员进行了损伤病情、病史询问及局部的体格检查,同时又听取了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训练、损伤等问题的自述。现将击剑运动员损伤特点的分类以及一般规律浅析如下。调查结果172名运动员中,男127名,女45名。运动员年龄在16~29岁之间,训练年限1—13年不等。172名运动员中,带伤参加比赛者124  相似文献   

3.
在第九届亚运会集训和比赛期,给30名田径运动员分期服用了代谢更生素,并进行了医学观察,结果如下。对象及方法30名运动员平均年龄22.67岁,平均运动年限为6.07年,其中田赛运动员13名,径赛运动员17名,男运动员10名,女运动员20名。均经体格检查证明身体健康。按观察要求分为:(1)集训和比赛期间分期服用代谢更生素的有30名运动员;平均服药72.3天  相似文献   

4.
系统的运动训练对心脏血管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电图是检查心脏血管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对运动员的检查,但对少年运动员心电图的统计材料迄今尚少。本文目的是观察少年运动员心电图的特点,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对少年心脏的影响,以期有助于运动医学实际工作,并供有关人士参考,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200名学生。调查前他们平均受过两年的系统训练。入学时他们都经过医院体格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透视,身体健康。学生在校住宿,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训练课,训练课的时间为3~3.5小时。男运动员114名,女运动员86名,年龄12~16岁,平均14岁  相似文献   

5.
公路自行车项目运动强度大,坡陡弯道多,速度快,路面复杂,是较容易发生外伤的运动项目。为保证第三届全运会自行车比赛的顺利进行,我们对参加比赛的工7个省市代表队184名运动员进行了体格检查,并对比赛中发生的外伤进行了急救和观察。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公路自行车运动,现将收集的资料予以总结,供运动员、教练、有关人员和运动医学工作者参考。资料分析 (一)一般资料: 自75年8月26日至9月6日共检查运动员184人,计男运动员93人,女运动员91人。其中,除一部分人从事本项运动才1~2月,一部分人记载不详外,有外伤史的共114人,其中男运动员56人,女运动员58人。  相似文献   

6.
世居高原男子排球运动员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名云南省世居的男排运动员进行了5天的营养调查,结果显示:膳食结构不合理,动物性食品和油脂类摄入量偏高;热源质分配比不适宜,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偏高(分别为16.11% 和42.5% ),碳水化合物偏低(43.39% );部分维生素和无机盐摄入不足。体格检查显示,有50% 的运动员的BMI< 20。生化检查显示,有75% 的运动员体内维生素B1营养不平不足或缺乏,有25% 的运动员体内维生素C营养不足。提示:长期膳食营养不合理将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的选材,对确定其未来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等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速度滑冰项目的训练学特征、项目组成和技术特征以及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认为家族调查、体格检查、发育程度检查是实施选材的基础方法,并从年龄与发育程度、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技能基础、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提出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指标和标准,以期为速度滑冰教练员实施科学选材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体育比赛季节已经到来,做好比赛期间(赛前、赛中、赛后)的卫生保健工作,对保护少儿运动员身体健康,保证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赛前保健要求和措施 赛前保健的意义在于消除比赛前的紧张气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更好地适应比赛。 (一)赛前应对少儿运动员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了解他们的身体功能状况和健康状况,如有感冒、发烧、过度疲劳、心电图异常或外伤未愈以及患有各种内脏器官疾病者,一律不能参加比赛。女生在月经期间,一般不要参加剧烈比赛。只有经过系统体育训练,月经期间无不良反应并照常参加训练的女学生,必要是城月经期可允许参加一些项目的比赛,但要征得医务人员同意。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以人为本是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做好以人为本的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认识教育的对象,理解学生运动员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关键,关心学生运动员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帮助学生运动员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猝死预防及筛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筛查策略,对运动员赛前或成为职业运动员前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检测一些潜在、高危的心血管疾病运动员,建议停止比赛,接受治疗,对于预防运动猝死是极其有用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筛查策略:12项基本情况调查;个人病史,体格检查和12导联的心电图检查.但这两种筛查策略均存在局限性.因此,寻求一个更为特异和有效的筛查策略,探讨运动诱发猝死相关机制,寻找致病基因型、表型和猝死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访谈法和临床检查法对国家青少年武术队12人(男6女6)进行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损伤部位主要分布在膝、踝、肩等大关节,腰部和大腿股二头肌肌群等部位。损伤类型以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的比重较大,主要为慢性损伤。损伤原因主要与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医务监督、训练安排、运动负荷及身体状况有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军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5):109-110
马凡氏综合征是运动员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运动队在选材时应严把体检关,尤其高身材运动员选材体检时应重点排查马凡氏综合征等病理性高身材。对疑似和确诊为马凡氏综合征的现役运动员应加强医务监督,进行动态医学观察和定期复查,以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进入90年代中期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种种新动向及其危害。社会转轨时期价值系统的紊乱,假冒伪劣的投机行为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及部分教育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需要,是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加重的根源。在治理对策的选择上,应致力于治本,进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2006年我国各省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中报名条件、考试的组织与管理、考试内容等问题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部分省(市)高校和中学的专家、教师进行了调查,探讨体育专业考试的发展方向,以期能为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了我国优秀女运动员76名,一般运动员83名,业体校学员136名和330名非运动员的初潮年龄和月经期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同非运动员相比,优秀女运动员的初潮年龄有所推迟,而业体校学员初潮年龄则有所提前。月经不良反应,优秀运动员占51.32%,业体校学员占71.32%,非运动员占51.21%。月经期不良反应与初潮来临的季节有一定内在联系。提示:初潮年龄和月经期不良反应的症状和程度,可作为选材和医务监督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关于转变体育术科考试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转变体育术科考试观念、建立新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有目的的探索。通过实验,取得一些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99湖南体育高考改革中身体素质及辅项成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99湖南省体育高考素质、辅项项目得分的统计分析,发现评分标准中男、女考生评价不一致,某些项目的难度太大,辅项项目原始分计入总分不科学等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体育高考考试方案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010年参加重庆市体育高考的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现今重庆市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之间体育高考的一些具体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重庆市体育高考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的一些区别以及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提出一些建议,为体育高考训练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nditions and terms under which US discourses promoting gymnastics for women institutionalized those exercise regimens as vehicles of disciplinarity between 1830–1870. Specifically, it finds that those texts encouraged practices of medical examination and measurement along with a variety of additional, interconnected and significant disciplinary operations: economies of space, of distribution, and of order; logics of temporalit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of social salvation; procedures of monitoring and of rendering normalizing judgments; mechanisms of review and of punishment through exercise; as well as the dynamics of panopticism and of self-monitoring. That array of disciplinary techniques, in turn, was meant to materially effect not only a healthy, orderly, and morally transcendent social body but also enlightened, disciplined, and idealized feminine subjectivities. As a consequence, this paper also asserts that the resistant potentialities of gymnastics for US women between 1830–1870 cannot be evaluated thoroughly without some consideration of modern power's nature, attributes, and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