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严建新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98-1304
 科学研究的分类模型是制定科学政策的理论基础。V·布什1945年提出的一维模型在理论上割裂了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直接联系。司托克斯以“认识”和“应用”维度构建的二维模型,将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融合于巴斯德象限中从而改进了布什的一维模型。然而,仅用两个维度来划分科学研究的类型仍不够充分,需要增加一个“学科”维度,将其扩展为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2.
科学整体化: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整体化: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李亚宁吴维民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  相似文献   

3.
论自然科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科学方法,就广义而言,它包括哲学方法、逻辑方法、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从狭义来说,它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法,其中包括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人体科学方法等。我们应把自然科学方法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正确地把握它的结构,正确地运用它,将推动自  相似文献   

4.
《科协论坛》2004,19(7):9-10
2004年5月25日,中国科协第六届常委会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两科联盟)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科协“科学与社会”论坛第二次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旨是要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视角,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5.
复杂性科学:新思维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学者倡导多学科交叉,包括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近十几年来,一些物理学者、生物学者、经济学者等相互交流,提出了复杂性科学,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术研究前沿的一个重要热点。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从复杂性概念来看,世上万事万物虽有重复之处,但不可能永远是一模一样地重复。简单性仅是复杂性的一个特例,从复杂性观念出发,自然、人类社会是永恒变化、互相制约、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6.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从科学统一性思想出发 ,去阐释自然科学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学术所具有的科学品质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给予后者与自然科学同等地位的高度重视。科学的统一性植根于科学统一的人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 ,它们都是人性渴望自由结出的智慧果实 ,它们在科学对象上互融、方法上互渗、精神上互通、功能上互补 ,从而使人类整个科学活动闪耀出真、善、美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7.
“两大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交替领先的嬗变过程。原始科学混沌未分;古代早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萌芽在先;古代后期,科学发展显现优势向自然科学转移的苗头;近代科学开始分流,自然科学脱颖而出,哲学社会科学落于弱势地位;现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后来居上趋势,为两大科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发展两大科学必然趋向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在欧氏空间中,点是零维的,直线或曲线是一维的,球体或立方体是三维的,再加上时间维,则空间的三维又变为四维。我们有没有想过,除了零维、一维、二维、三维以及更高维,有没有图形的维数是介于零与一维之间?或是一维和二维之间?总之是两个连续的整数维之间?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维数不是整数的、不为我们熟悉的图形。  相似文献   

9.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认识主体即科学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化与合流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分离与结合。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科学与实践中,重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关键是要建立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联盟,并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这一联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大潮,传统的科学体系已不适应现代的发展趋势,这时.提出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作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市率先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组织起来,这种做法是相当好的。现在的科学是16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分得越来越细的科学,不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离,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内也是分离的。现在鼓励的只是单一学科的纵向发展,各学科间横向的联系是很少的。所以,这是顺应时代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选取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等设置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通过对照表直观展示了所含的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结构的差异。其次选取国内外所使用的几个重要的,如ISI科学网、中国知网、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爱思唯尔等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对其中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做了详细的探讨。在国家标准和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中自然科学学科类别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总体结构,并由此透视出现今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科学学在我国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学在我国大学兴起,并在近30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大学科学学的成长历程分为三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科学学进入中国大学课堂, 20世纪90年代大学科学学在调整中成长, 21世纪新时期大学科学学发展的新局面,并分别对这三个阶段做了论述。在回顾科学学在大学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其将来的发展走势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对1995年至2004年国际科学学领域论文高被引频次前50名作者进行分析,绘制出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该图谱形象地显示出这些高影响力作者在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领域,形成了科技管理与政策、情报学与信息检索、科学知识图谱与信息可视化、网络计量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计量学理论与科研评价等前沿分支学科的6个学术群体。成为这些前沿学科与主流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开创或发展当代科学学主流分支学科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我国科学学界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纳米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阐述了四川省纳米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论文产出角度看图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了自1994年至2008年10月图情国家社科基金论文的产出情况,从基金论文的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项目分布、作者情况及主题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图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现状.统计结果表明,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情报检索、读者工作、数字图书馆这6个方向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邱均平  嵇丽 《科研管理》2003,24(4):22-28
本文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评价功能和机理、评价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美国SCI在我国科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SCI,从而对SCI的科学评价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促进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生阶段增设美式研究资助及科学基金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昂 《中国科学基金》2004,18(6):346-348
通过对美国大学研究资助情况的介绍,讨论了我国在研究生阶段增设 研究资助的意义、分类和方法,及科学基金在其中的作用。分析了研究资助增设,对加强教 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提高我国科研水平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学类元研究期刊论文及其作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学类元研究包括通常意义的科学学元研究、科学史元研究、科学哲学元研究。1979—2008年,中国的科学学类元研究期刊论文的数量在起伏中呈现快速增长的总体趋势。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结果表明,科学学类元研究期刊论文在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和机构分布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一半以上的第一作者是拥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所有第一作者发文量的高峰期为36~40岁,多产第一作者发文量的高峰期为41~45岁,61~65岁的多产第一作者发文量也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高水平作者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水平作者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本文拟对高水平作者进行分析,为避免单独使用某一种指标所带来的局限性,通过《中国引文数据库》获取2000~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h指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界高水平作者进行讨论。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严格选用多项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一方面可以较全面反映作者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情报学科研合著网络研究及其特征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采集2001-2007年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17种核心期刊所收录的合著数据,建立和研究了我国情报学科研合著关系网络,并对该网络的特征参数进行了计算,对作者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情报学网络整体合作情况不够理想,并且网络中具有很强影响力的作者比较少,需要从培养具有强影响力的作者和加强团队之间相互合作两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