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包含的显性知识与科研人员掌握的隐性知识交织转化的过程。通过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并提高其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然而,现有研究对收益分配过程性认识不足,大多着眼于如何合理划分收益,对收益分配的理解及其机制设计陷入到以偏概全的误区中,理论指导不能覆盖收益分配全过程。此外,尽管现有收益分配机制设计研究为收益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选择、技术权益配置等提供了很多理论建议,但是这些研究结论在指导实践时依然存在诸多脱节之处,抑制了收益分配机制的激励效果。为了实现理想的激励效果,需要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全过程的机制抑制因素进行全方位约束。基于此,全文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获取—划分—落实"全过程为主线,遵循"问题分析—机制设计"的逻辑思路,在系统地梳理出造成高校科技成果收益获取与成果价值不符、收益划分不合理、收益落实不到位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科技成果定价机制、权益配置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运行保障机制的全过程机制设计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关键。提出"知识光谱"作为科技人员分配激励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及陕西省关于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政策法规,以陕西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转制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为例,说明了现行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美日德以等国外发达国家在职务发明成果转化中涉及的科研人员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方面的经验,以及对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产权改革路径的探讨,指出现行职务发明成果转化中实施产权激励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其优秀经验提出促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产权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是目前影响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专利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不公,容易挫伤各方从事转化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继续科技创新的动力。文章通过数理分析部分广州高校建设的广东新型研发机构专利成果转化现状,找出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转化除了受到建设主体本身文化的制约,知识产权投入的多元化,机构本身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制约其知识产权转化的因素,还是机构内部对各方权益激励分配机制,并提出了构建各主体间的多维联动,平衡专利成果转化激励分配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问题是各国法律和政府政策关注的焦点。论文以中美两国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员收益占比以及大学支配资金的分配模式两个角度,归纳并比较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高校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要明显高于美国;美国高校以内部激励为主,而中国高校主要使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是造成收益分配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建议:现阶段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一方面仍然要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型下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另一方面,应适当地向市场型发展模式下的收入分配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美国哈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解析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开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之受益于社会,使高校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其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作用不可小觑。解析美国哈佛大学的成果收益分配条例,借鉴其可为我用之原则,结合浙江省高校实际,提出将成果收益与其他横向经费区别处理、根据各学校实际明确各方收益获取比例、规范使用和高效利用校方收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来实施产权激励,对于增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重要作用,但赋权试点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依旧面临诸多阻碍因素,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不高。在梳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政策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赋权后科研人员职务成果转化面临的政策难点与现实困境。研究发现,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冲突、转移转化审批程序繁琐、评估定价有风险焦虑、转化收益兑现难和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是阻碍赋权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了强化政策协同机制、简化职务科技成果确权程序、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健全成果转化收益保障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机构和转化人才收益分配比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些突出问题,研究了国外主要国 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权属与收益分配制度、管理过程和人 才队伍建设。这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大多设立了与技术转移结合并具有投资功能的知识产权 管理机构,建立了适合需要的全资公司、内部技术转移办公室或者两者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 模式,制定了兼顾各方利益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制度,有一支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的高水 平人才团队,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流程。为加强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知 识产权管理,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组织体系,优化管 理模式,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9.
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并引入科技服务组织的专业支持,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活动顺利实施、提高收益分配激励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对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活动的三阶段模型,识别了科技服务组织在收益分配活动不同阶段的独特作用。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收益分配准备阶段,科研单位需利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以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进行准确估值;(2)收益分配决策阶段,科研单位需结合科技成果特点和科研人员特质确定收益分配方式,同时根据科研单位自主规定的收益分配比例确定收益分配方案。在这一阶段,需要引入技术转移办公室对科技成果的知识结构以及科研人员历史成果进行评价,进而确定收益分配方案;(3)收益分配实施阶段,科研单位需引入技术转移办公室对收益分配过程进行协调与监督,保障收益分配方案的顺利实施。全文基于过程视角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多阶段模型,阐明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下限不断提高,出现了省(市)间的政策竞争。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构建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受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重衡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易程度的影响,与科研人员努力成本和风险规避意愿等个人特征有关,与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程度等影响信息不对称水平的因素有关。并利用MATLAB对以上结果进行了数据仿真,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各国知识产权战略经验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政府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教育发展和战略计划制定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借助相应的案例加以说明,从而初步提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是产学研结合创新成败的关键.本文试从国家主管部门和产学研结合创新组织体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产学研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以及产学研各创新主体与内部科技人员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三个方面探讨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家和社会利益而进行的公共研究,因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其成果的知识产权理应由公共所有。但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公有产权管理成本过高,公共研究成果商业利用率较低。重新配置公共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缩短代理链,将政府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转化为制度约束,是创新公共研究成果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几年几种主要成果评价方式——成果鉴定、国际论文、专利授权的分析,指出评价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知识产权强化型成果评价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与大学技术转移——美国和日本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文华  张佳林  曹明 《软科学》2002,16(5):67-71
本文详细比较了美日大学国家资助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技术转移途径,着重分析了美国1980年颁布的贝伊-多尔法案(Bayh-DoleAct)对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影响以及日本大学非正式技术转移方式的形成原因和问题。文章最后还就国家资助研究成果的归属以及大学技术转移的环境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8—2016年高等院校层面和省区层面的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等数据,引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门槛变量,实证探究产学研合作对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影响的"沉睡荒漠"和"专利沼泽"困境。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间存在双重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研究结果为当前中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8—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2007—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支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比创新绩效的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中的知识产权、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创新政策中的人事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财税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据此,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信托与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袁晓东 《软科学》2004,18(2):42-44,54
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信托作为一种有效的财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信托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分析了知识产权信托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如何将信托运用到科技成果转化中。  相似文献   

19.
方曦  尤宇  刘云 《科研管理》2022,43(12):14-2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是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问题。由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主体多且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叠加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导致知识产权的育成绩效较低。为此,文章首先提出全创新链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以知识产权育成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识别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创新链与知识产权育成阶段之间的耦合关系。其次,通过分析影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提炼影响知识产权育成的关键要素。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起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因果回路图与流图,并将知识产权的育成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技术标准制定子系统、专利育成子系统、创新收益子系统和外界环境影响效应子系统,剖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理。对于设计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有效路径与制定相关政策,增加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