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吕尚彬 《中国广播》2011,(10):17-21
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与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正重构着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发展的生态环境,加速着媒介融合的进程。本文简略分析三网融合与广播媒介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方芳 《河北广播》2010,(1):68-69,67
广播从本世纪20年代初问世以来,已经日益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1978年,伴随着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技术突飞猛进,频道不断增加,节目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和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媒介生态,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融  相似文献   

4.
吴雨蓉 《新闻知识》2013,(6):28-29,75
无论是适应受众细分的市场发展方向还是面对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尖锐挑战,类型化广播都必然作为传统电台的取代者而成为广播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数字化广播技术的引入使频率资源大大增加,为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本文以媒介变迁为视角,分析类型化广播对广播媒介的传承与对广播固有传播理念的革新,探讨类型化广播在广播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意义,从而引发对新时期的正确广播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广播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深刻的空间生产活动,它不仅圈定了以城市为名的媒介空间,同时还创造和维系着空间内的社会生产。数字媒介对城市广播的改造亦是从空间维度开始的,即从彻底结构“地方”之地缘基础为起点。这在“空间本身的生产”上表现为数字媒介解除了城市广播空间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同构关系,使其成为泛在与流动的共在空间,而在“空间中物的生产”上则表现为数字媒介改写了城市广播的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城市广播的数字化转型须以新的空间事实为依据来制定适宜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的广播新闻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实现广播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是现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贺霞 《声屏世界》2002,(2):24-25
网络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和机遇势必使传统广播与现代化的网络传播、数字化技术形成新的复合传播格局,从而为广播业的发展开拓全新的空间,同时也对新世纪的广播人提出更为严格的队伍素质优化和媒介机制优化的要求。一、网络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趋势,计算机公司对媒体的渗透越来越明显,计算机公司力图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来控制媒体。传媒大王默多克曾说过“互联网将摧毁的行业比它要创造的多得多”。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广播业前景似乎不那…  相似文献   

8.
王丽娜 《今传媒》2011,(7):108-109
广播媒介是诉诸于听觉,借助于电子技术传播声音的媒介形式。自广播媒介产生到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其自身具有的媒介属性和传播功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探索。论文分析了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和传播优势,通过分析广播媒体网站和播客技术,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如何根据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业内外几乎公认,曾经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广播媒介如今面临强力挤压。报纸、电视、网络各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挤压着广播媒介的生存空间。这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也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全媒体时代,数字化媒介传播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态势。本文以黄山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为例,对广播比较优势进行再探讨,分析如何扬长避短,重塑广播媒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相似文献   

13.
詹小路 《当代传播》2006,(1):103-10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业台、系列台的不断涌现,国内广播业的改革让广播在媒介竞争中越来越边缘化的处境得以改变。而本世纪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更纯粹的专业化改革则在全国掀起了广播改革和竞争的热潮,进一步彰显出广播在媒介竞争中的活力和独特魅力。如今,全国广播业均在积极探索和挖掘着广播的最大优势和特色,分众化被广泛强调并运用于实践。一批交通、音乐、新闻等专业频率应运而生,并在寻找广播的生存价值和竞争优势中日趋完善,为扩大广播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做着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传媒体制逐渐由事业型走向市场,频率专业化、栏目精品化和受众细分化成为发展趋势,其中尤以广播媒介为甚。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广播媒介就开始频率专业化的探索,从中央到各地方广播电台开设了新闻、经济、文艺、交通、音乐等频率,这对广播媒介冲破计划经济时代传统“大而全”的一台统天下的媒介市场格局,实现受众细分,加快广播媒介的市场化进程,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和媒介市场发  相似文献   

15.
媒介技术发展迅猛,对媒介形态产生深远影响,以广播这一媒介形态为例,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技术的进步,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力,尤其在沟通方面,使广播节目与受众的沟通方式呈多样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线广播,又称“网上广播”,是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广播上网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虽然在建立网站和利用网上广播技术方面,我国发展较晚,但近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综观在线广播给我国广播业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收听范围扩大,可以“越洋过海” 传统广播以电波为媒介,发送的过程深受地形、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收听范围十分有限。在线广播以互联网为媒介,不但快捷,而且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可以覆盖在内,真正实现了无边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重新定位:欧洲广播的生命力胡正荣一、广播媒介重新定位问题的提出世界的广播业始终是在波动中进步的。进入90年代,各国的广播业都面临着如何找准自己在信息传播业中的位置,以新的生命力迎接新世纪的问题。在这一思想的带动下,许多国家都在广播领域进行着变革。其中...  相似文献   

1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至情至理的话道出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媒介对老年人的关注程度在增加,促成了老年人媒介地位的提高。因此,老年节目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与其他年龄段的听众相比,老年听众对于广播的情感更加深厚。因为,首先,广播是平民化的媒体,不受学历、年龄、职业等限制;其次,广播具有便捷性,无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0.
媒介技术的发展要求媒介管理方式超越古代粗放型的行政管理模式,遵循技术逻辑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媒介管理媒介化既不像中介化那样把媒介作为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表征”,也不像传统的媒介化理论把媒介视为社会的一部分“装置”,而是把媒介作为按照“媒介逻辑”对待的客体。近代上海广播的媒介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架上设立专门的技术岗位,并使用制定技术标准、分配通信频率、监听节目内容以及频率干扰等技术手段开展媒介管理,从而呈现出了和古代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媒介管理媒介化是对媒介在社会中地位的承认,也标志着近代社会管理的升级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