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定论不仅为新闻界所公认,也彰显了新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当个"好喉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努力达到"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2.
经常有年轻的记者和新闻院校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外军界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按此推论,套用到新闻界.应该是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呢?根据笔者对中外名记者的研究.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修炼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新闻实践的磨炼过程。在名记者身上有如下几个特征是可以看得到的。  相似文献   

3.
改文风,呼唤新闻短下来。究其实,"短下来"只是第一步,更高的要求,应该是又短又好。好的短新闻,不仅仅是指篇幅上的短,而是有思想、有内涵、有韵味的短。短文未必没有深度,短不意味着浅。正如深度报道不是长文的代名词一样,肤浅的报道也不是短文的代名词。如果"短"只体现在形式上,而行文思想干瘪,内容空洞,读来乏味,那就失去了短的意义。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文短不能  相似文献   

4.
言简与意简     
消费者购物,追求"一分钱一分货"。读者在阅读消息时,则追求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消息简短精炼,干净利落。而作为消息之"重中之重"的新闻导语,更应该要求"含金量高",这样方能给人以鲜明而突出的印象,倘若记者在消息导语写作时做到了在三言二语之中吸引,感染读者,把新闻的主要内容传递给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有繁杂冗长、含金量低的新闻导语见诸报端。这些导语不是臃肿,就是枯燥,大大削弱了新闻表现力,甚至将好的新闻主题埋没。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精炼的导语呢?  相似文献   

5.
写稿只求数量多、不求质量好的现象,在基层通讯员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一位新闻名家谈写稿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如何做到这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时代下新闻媒体记者不仅要传播新闻信息,讲故事,更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媒体记者的内在竞争力.文章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为主题,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的过程中的注意问题简要描述;接着文章从三部分探究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庆前夕,中央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在全国第二届"党风廉政建设好新闻奖"颁奖会上表示,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为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久前,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在一个"内参"件上批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发展,新闻界的同仁越来越重视现场短新闻的拍摄。什么是现场短新闻呢?现场短新闻,是指新闻记者直接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向观众报道的新闻价值较高、篇幅短小的新闻。也可以说,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记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当然,要真正写好它,写出分量,写出文采和韵味,写出"鲜活"的凝重或灵动,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有点扎实的功夫,并且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9.
王国林 《新闻记者》2004,(10):57-57
"坐在弄堂口"是《新闻坊》一个挺显跟的外在特征,同事常常不是问"今天当班?"而是问"又去坐弄堂口?"应该说,当初也没有特别费心地论证、设计,只是很朴素地认为,这样一档城市新闻应该有些不同,在形式上能产生亲和力,和节目内容贴合得很自然。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石库门这个符号、这个逐  相似文献   

10.
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同行认识到,党报该不该做社会新闻已不是一个问题, 而党报如何经营好社会新闻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党报如何做大做强社会新闻,笔者认为应该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细节决定成败",在笔者的采访报道中,这句话屡次得到验证。清晰记得那是2005年11月的一个周末,正好我值班。有读者打电话报料:马栏广场附近有人在义演,不少人捐款。接到这样的线索,干过社会新闻的记者恐怕都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不是什么"猛料"。然而就像金子要从河沙中掏挖一样,很多好的新闻故事往往隐藏在身边不经意的小事中,只有用心挖掘才会从中抓住能决定其新闻价值的细节。在对待这条报料时,我就差点儿因为没用心挖掘细节而错过了一系列感人的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12.
王雄 《现代传播》2006,(2):34-37
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在现有电视体制、收视环境下追求自身新闻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和成功.但它已经显露出内在的一系列矛盾和悖论,突出表现为"名"与"实"、"新闻的量"与"新闻的质"、"市场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范畴之间的紧张关系.克服上述紧张关系的唯一出路,既不是该种新闻节目样式的惯性发展,也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民生新闻的自我转型.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7,(8):57-58
"我既不是什么大官,也不是什么大款,就是一个普通农民。但是,我好打抱不平!""发现领导做假账,找谁告状都没用……"  相似文献   

14.
杨驰原 《传媒》2015,(1):24-25
“我是个记者,但不是好记者,也讲不出好故事,但我愿以《传媒》为阵地,对‘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做好宣传报道,为‘好记者讲好故事’点赞”.这是笔者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组织者的表态,现在笔者的表态落到了实处,“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如期制作出来了,审稿过程中,再次被这些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动,感动之余,连点三赞.  相似文献   

15.
赵秋实 《记者摇篮》2004,(4):23-23,58
导语不是对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它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点上。好的导语体现的是新闻事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相似文献   

16.
细节对于新闻作品的主题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展示力,这是因为细节本身就蕴涵着极其丰厚、深刻的主题思想、主题意义,细节甚至可以涵盖作品的主题,笔者把这类细节称之为"主题性细节"。"主题性细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细节,不是在新闻作品中只起到一种渲染、烘托、映证的背景性、铺垫性作用,它可以是独立的、至少是部分的直接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事教育报道多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媒体关于教育领域的新闻报道,不是太常规,就是太专业,很难有出彩的稿件。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新闻单位积极行动,产生了一批打动人心的好作品,社会反响强烈。这充分说明,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舞台在基层,我们只  相似文献   

18.
赵金  许林  曾璜 《青年记者》2008,(13):32-35
主持人:许老师、曾老师,两位好!"广场鸽"、"藏羚羊"、"华南虎",新闻照片造假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社会舆论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所谓虚假新闻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所报道的新闻不是客观实际中存在的真实事实。  相似文献   

20.
彭潮 《新闻前哨》2013,(5):28-29
一、避免"照猫画虎"提倡层层深入"刨金砖"记者不是"说啥写啥、看啥写啥"的简单"录放机",不动脑筋、"照猫画虎"的记者不是好记者。案例:有一篇报道成宁工业发展的稿件,这样写:"眼下,咸宁正涌动大投入、大建设热潮;今年头两个月,该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亿元,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