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泰晤士报》招考记者,该报总编主考。第一道试题是让应考者从楼下踏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上楼来。到了楼上的总编室,总编问:“你从楼下到我的办公室,一共走了多少阶台阶?”应考者  相似文献   

2.
有车生活     
我怕冷,幼子遗传了这个特点,到了冬天就不愿意出门,因为这,买了一辆车,接送娃娃上幼儿园。这车和我基本无关,我没驾照,对开车也兴趣不大,除了有一次晚上喝醉,第二天早晨被媳妇用车拖到办公室扔了进去之外,从没进城给首都添堵。除了接送小孩,那辆车就整天停在楼下的车位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编后语     
一不小心,天就这样热了。北京天气很怪,让我这个来自四川的人一直都很不适应。不过今年相对好了很多,较为充足的雨水加上时间比往年长多了的春天,都让我感到十分熟悉,仿佛回到了熟悉的南方。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刚出城铁,雨点就噼里啪啦地打了下来,于是我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坐上一辆出租车,不到3公里的路,居然雨就在我刚到楼下的时候又停了……下车来,小心绕过路上的积  相似文献   

4.
相亲一家亲     
我一直对相亲有强烈的好奇心。看看别人选对象,就跟去沃尔玛似的,品种齐全,有广阔的选择度,而我,不过是匆匆去了楼下便利店一趟,碰到什么就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快乐之旅     
今天,我期待已久的暑假之旅又开始了。 今天早上,妈妈载我到她的单位楼下,叔叔把我们带到二楼会议室,商量中午午饭吃什么和去那里要听叔叔阿姨的话等。  相似文献   

6.
每天,随上班的人流拾级而上,走进机关办公大楼,走向编辑部。从楼下到四楼办公室共101级台阶,走了21年,在脑子里也印了21年。记住这101级台阶是一个很偶然的时候。到编辑部不久,读到新闻书籍中的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到某家报社谋职,总编辑出题考他:“你能准确告诉我,从楼下到编辑部一共有多少级台阶?”大学生愕然。幸运的我,虽然自始至今没有总编辑出如此问题难我,但却因此如烙印般记住了“101级台阶”这个数字。不能忘记第一次踏上这台阶的心情。1977年冬季,一个20岁出头、从西北基层部队闯进空…  相似文献   

7.
芦沟桥“七七”事变,揭开了日寇侵略我国的序幕。到“八·一三”,他们的魔爪又伸到了上海。在上海,我国军民奋起抗击,不惜牺牲,与虎狼般的兽军作了三个月猛烈战斗之后,不得已撤退了,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在徐家汇附近,看见日本鬼子虐待我们中国老百姓,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礼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使我非常愤恨。回到寓所,就同住在楼下的著名生物学家朱冼讲:我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我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死了比活着还痛快些!”  相似文献   

8.
胡同口住的老王爱和我们年轻人凑一起,尤其是早晨散步,不是喊上大王就是叫上小陈。昨天早上我刚起来,就听老王在楼下喊大王,喊了一会儿,又喊小  相似文献   

9.
如何最大化地规避微博新闻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曾有微博展示了一段小孩写的作文:“妈妈让我去扔垃圾,我想:万一楼下有个卖小孩儿的怎么办?或者更can。被VCa掉眼睛,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扔进河里yan死。那些小孩儿都是因为自己出门yu难的,我可不要像他们一样。我看到楼梯旁有很多垃圾,随手一扔就走了。虽然这样很不好,但是,我活着回来就好了……”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11.
最近到楼下的报摊去买报纸,南京的《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经常买不到,我问老板为什么这两份报纸卖光了,而本地的报纸还剩这么多。老板回答说,这两家报纸比本地几家报纸好看,报纸上刊登的都是好看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读者爱看。确实是这样,就拿国际新闻来说,这两家报纸除了特别重大的政治新闻就很少刊登这些“不好看的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12.
春天来了,我被爱情整晕了头脑。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爱情。 某天深夜,A开车来到我家楼下,他把我呼下楼,让我坐进他的捷达车里听温柔小调。他问我想喝酒吗,我说今天不想,我又问他什么事找我,因为A虽是我的酒友,但他是个上班族,每次喝酒总是到点就走,我很少在深夜见到他,他更是很少来找  相似文献   

13.
深圳第一课     
苇笛 《出版参考》2011,(5):48-48
十多年前,我去了深圳。在朋友家安顿下来后,开始为工作奔波。 每天一大早。起床后我就直奔楼下的报摊,买一份当天的《深圳特区报》,浏览一番上面的招聘启事后,再乘车奔向人才大市场——所有的招聘单位都在那儿摆摊设点。在拥挤的人群里,我不断地投递简历,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1939年7月我父亲应叶景葵、张元济之邀,从北平来上海筹建私立合众图书馆。当时办馆的目的是怕战乱将大量的民族文献销毁和失散。图书馆靠私人集资,书籍则由江浙的望族捐赠。我们刚到上海住在现在的复兴中路思南路口的一座花园洋房里。楼下是办公室、楼上则是书库和我们的卧室。书库是原来的舞厅,开始书不多,主要是叶家、张家和杭州蒋家的。当时我念小学,寒假期间父亲就让我看水浒、三国和西游记。怕伤眼,父亲将馆藏的木刻大字本给我看,到小学毕业这些名著就都看完了。  相似文献   

15.
自己的园地     
他们都打牌去了,有人在唱卡拉OK,走调走到火星附近,楼下有车经过,一阵热尘扑上二楼。我还站在窗边,低头一直看一直看。他去冰箱拿饮料.经过我,很奇怪:“楼下有什么好看的呢?”有一个一个的小院子.附在一楼的住户窗外。  相似文献   

16.
石峡 《青年记者》2003,(10):12-13
“喂,松竹梅餐厅吗?我是《北京晨报》办公室,订一个……对,那谢谢了。”一个晴朗的午后,北京晨报社办公室,秘书小张招待我坐下后,忙不迭地拿起了电话。“订餐怎么弄得像接头暗号?还挺心有灵犀的,不说吃什么,人家就知道了?”我暗自嘀咕。小张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何总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为了节约时间,每天中午人还在外办事,就打来电话订餐,而对楼下餐厅的鳗鱼饭套餐更是百吃不厌”。原来如此。早就听说何宁总编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还没有见面我就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与读者     
1986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正坐在房里看电视,老父亲走到我跟前:“阿云,有一个女同志来给你拜年。”我站起来走到小客厅,没见人,却见桌上放着一网兜苹果。“哎,怎么走了?”老父亲也颇为奇怪,“她说她是一个医生,专门从汉口跑来看你。”“是她!”我惊叫了一声,毫不迟疑地提起苹果就往楼下追,没人,又往电车站  相似文献   

18.
离市场近,有“打拚感” 陈先生的妻子近来总怀疑丈夫晚上去嫖妓,不然为什么10点以后楼下有人一喊“拔鸡毛”,他就趿拉着拖鞋下楼,几个小时才回来。不过,经过暗中的跟踪追击,事情终于得到澄清。近日海关对走私烟的打击力度加大,陈先生经营的烟摊生意不景气,他打探到楼下的大排档需要人手收拾活鸡,于是借此挣点外快。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反映的是广东有钱可赚和广东人热衷于赚钱两层意  相似文献   

19.
在纽约的一位中国网友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路过(纽约)时报广场的纳斯达克楼下,对着广场的电视中,CNN正在报道小悦悦离世的消息。我一瞬间就感到血往头部涌,眼眶湿润。这就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界的十字路口。CNN播出监控录像片断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幽默的力量     
大侦探马可·波罗在没成名之前是一名治安警察,他在工作期间就曾利用幽默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有一次,一名男子试图制造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便爬上全市最高的楼顶,做出要跳下去的架式。很快楼下围满了人,警察、医生、记者轮番喊话劝阻,那男子故作疯狂地叫道:“谁要是上来,我就跳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